第81章舌戰群儒提綱挈領
陳一鳴結束了發言,會議室里鴉雀無聲。
顯然眾人都沒想到,小陳導居然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連跟他比較熟悉的馬二爺和孫副主任,都沒有掩飾臉上的驚訝表情。
二大爺心說,你小子咋這么實誠吶!
我是讓你在明天的研討會上隨便應付一下,沒讓你在今天的內審會上掏心掏肺啊!
還是說伱覺得老孫是孫猴子,啥事都能幫你兜瓷實嘍?
最后還是提問的余教授打破了尷尬的沉默,他笑著對陳一鳴說道。
“你這位小同志還給我留了面子,當我聽不出來嗎?你明明就是借今諷古嘛!
思想覺悟總是有高有低的,所以我們才要弘揚高的,批評低的,這樣個人、集體乃至社會才能持續向前。
而這正是主旋律電影的價值所在,不是嗎?”
陳一鳴咧嘴一笑,還頗為做作地摸了摸頭。
“余教授您說的對,所以隨著故事線的推進,主角也在戰友的影響下經歷著蛻變與成長,畢竟電影的時間跨度只有2個多小時,劇本里的進步速度已經是飛速了。”
老余啼笑皆非地虛空點了他一下,“你個小滑頭,行啦,算你過關。
“然后我想問,一秒生一秒死的戰場,是解釋原因動機的場合嗎?”
不管哪一種觀感,都能引發對那段歷史的討論,《1951》也就達到了目的。
就陳一鳴對本時空歷史的粗略了解,《開國大典》基本沒有什么出格的“魔改”,唯一的突破,就是委員長父子多了些英雄氣。
至于信仰動搖的觀眾,會質疑電影在刻意美化。
歸根結底,劇本沒有回答我軍為什么會勝利這個關鍵問題,你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
這是一個漸進的認知過程,當年參戰的數十萬戰士,有的意識到了,有的沒完全意識到,有的還沒意識到已經犧牲,有的回國之后才意識到。
“怎么可能,鉑爵的電影這待遇我信,可《1951》是魔影的片子啊。”
而引導觀眾自己推理和思考,想必也比演員直接演出來,更能讓觀眾收獲體驗感。
通過實際行動體現戰友情,應該比直接說臺詞更能打動人。
他不聲不響地跟著馬董坐在靠外一圈的椅子上,靜靜等待會議開始。
余與飛的肯定讓會議室里的氣氛緩和了不少,馬、孫兩位大佬稍稍松了口氣。
……
他的發言很簡潔,三言兩語敘述了《開國大典》項目的由來,關鍵是列舉了好幾個關注該項目的正協大佬名號。
陳一鳴頭一次親眼看到大名鼎鼎的帝圈韓三,薄薄的寸頭,上寬下窄的臉型,干瘦的身材。
看著坐在身邊發呆的陳一鳴,二大爺輕笑著搖了搖頭,還是太年輕太嫩啊!
“收收你那矯情勁兒,劇本的內核與骨架都沒有動,這些改動絕對算不上大。
王樹斌想了一下,遲疑地開口答道,“沒有。”
至于中間的皿主派人士,全是背景板,是給觀眾數星星用的。
主角才17歲,他完成了任務、活了下來并收獲了成長,雖然電影沒有接著往下拍,但我相信觀眾能夠在想象中延續主角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