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和毛豆最省事,可以直接說家鄉話,一個是海蠣子味兒的濱城話,一個是憨憨的中原話。
劉東君:“我四。”
“咋地,挑三揀四!炒米塞不住你的嘴,還塞不住你腚眼啊?”
“小馬,跑步再去叫幾個人。”
贊成的反對的大致五五開,前者以演員為主,后者以制片人為主。
基本上沿襲了侯永試鏡時的人設,團長冷硬,政委溫和。
祥瑞插入:“搖鏡,跟鏡。兩人走出人群并肩往樹林深處走”
劉東君端坐在椅子里,雙眼平視目光平淡,對兩人的討論無動于衷,好像這個話題與其完全無關。
既然參謀對木頭無感、失望,他默默認下來就不合理了,至少也該追問一句,確認木頭是可選范圍內的唯一選擇,然后才會無奈接受。”
他把自己代入場景,默讀串聯了幾遍這一段臺詞,沒覺得哪里有問題。
“油挑子快來了!”
祥瑞插入讀旁白,“搖鏡向外。主演入鏡,跟一個戰士走了個對撞。”
“同志們加快速度!”
段一寧失笑:“嘿!你還真是人如其名。自我介紹一下,14團通信參謀,秦志亮。”
依舊是副導演祥瑞擔任旁白,從開場描述開始讀。
春節過后侯永全程都在駐地,李箭有空也會過來,兩人既不用訓練也不用殺豬,有大把時間與陳一鳴段一寧討論這場戲。
段劉二人組一人一句地對著詞,場景切換到團部所在的掩蔽所,這里是第二個剪輯點。
一開始是往傳統的堅毅方向走,很快就被放棄了,前后段銜接過于生硬。
一輛屁股后面冒著煙的老解放拐過山腳,由遠及近飛速駛近。
晚上和演員一起討論如何呈現角色,各人手上的劇本也全都起了毛。
老段的話確實在理,于是他在劇本上做了一個標注,打斷回頭問過沙教授,再添兩句對話。
劉東君搖頭:“問哪樣?”
這一段的走戲已經十分熟練,畢竟侯李二人演技精湛,演我軍軍官更是看家本領,各種模板的切換不過轉個身的功夫。
段一寧解釋道,“參謀在劇中是任務的主導者,他知道穿越敵軍地域傳令有多危險,同時他也是一個老兵,熟知戰場環境,富有戰斗經驗。
定稿的劇本里團政委不再是背景板,臺詞和存在感都有所增加,隨便找個龍套來演顯得太不嚴肅,于是陳一鳴直接邀請了李箭。
過去一個多月,主要演員背臺詞全都用方言。
道路兩側的樹林深處,跑出一群戰士,向汽車沖去。
轉場之后依舊是段問劉答的格局,只不過段一寧換了話題,問劉東君“哪兒人吶?聽口音是川地的。”
至于參謀在這場戲里的風格,段一寧做了很多種嘗試。
劉東君說出自己的第一句臺詞,“好嘞!”
如果說極致還原,確實應該使用本地方言,畢竟建國初的華國就不存在普通話這個概念,我軍戰士又來自天南海北。
最終在藝術與現實之間,《1951》采取了折中路線。
如果設定上參謀與團長、政委是老熟人,兩個領導把他當親近的后輩看,那這里還真就是插科打諢地順下來最合適。
代入一下《花環》里,小bj送別軍長爸爸的場景,當兒子的好像也只有笑著告別這一個選擇。
這場戲的基調就此定下,唯一經驗不足的劉東君在這里只有一句臺詞,因此劇本讀得飛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