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君在開口前做了長時間的情緒醞釀,顯然在內心做了完整的邏輯建構。
隔了一會兒,劉東君再次開口,“我帶了餅干,你要不要吃?”
隨后他又補充道,“吃這個口干,我這里有水。”
劉東君右手在身后劃拉了一下,接著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手又垂了下去。
“我忘了,水早就漏光了。”
坐了一下午的于瀚文,終于說出了他的第一句,也是全劇唯一一句臺詞。
“這里往前爬,就一條道兒,見著亮光就到了,我就送你到這里。
撤不撤的,我聽指導員的。”
陳一鳴聽得微微點頭,金屬磨砂的干渴感出來了,于瀚文私下里也沒少下功夫啊。
接下來就是最后一場重頭戲,石磊登場。
作為一線指揮員,他拒絕了馬上撤離的命令,動員戰士們利用炮火掩護的有利條件展開反擊,一舉摧垮敵人的戰斗意志,堅守到徹底天黑再勝利撤退。
木小林受此激勵,主動要求參加戰斗。
這個橋段“借鑒”自《能文能武李延年》。
《李延年》的結尾,我軍已經守到彈盡糧絕,指揮員動員戰士們勇敢沖鋒。
在陳一鳴看來,這個編排多少有點“為了強行升華而制造高朝”的嫌疑。
<divclass="contentadv">無論如何推演,《李延年》里的我軍殘兵,都應該盡力把戰局拖到天黑,以等待后續援兵趕到保住陣地,而不是反向沖鋒把人和陣地一起送掉。
當然,《李延年》里的我軍援兵“及時”趕到了,因此這波反沖鋒搖身一變成了真沖鋒。
代入觀眾視角,反沖鋒的結尾,比之被拯救的結尾,確實要更加積極主動一些,主角都一下子高大了不少。
陳一鳴基本上把《李延年》的沖鋒橋段原封不動地“搬”了過來,只不過對內在的人物動機做了一番“魔改”。
天馬山陣地同樣處于山窮水盡的境況,石磊飾演的金指導員同樣保持著堅韌的戰斗意志,盡力挖掘著內部的一切有利因素。
一個大前提在于,金副指導員并沒有上帝視角,對他來說,堅守到第二天天黑才是上級下達的命令。
命令就是命令,只要他還沒有犧牲,陣地上還有我軍戰士,堅守的命令就要得到堅決的執行。
哪怕已經得到團長下達的撤退令,金副指依舊不放棄自己的職責,只要他指揮的連隊還在陣地上,就有義務阻止聯合軍的任何一名士兵踏足天馬山主陣地。
他組織反沖鋒,有一個前置條件,就是剛剛得知天黑前的6點45分,自己會得到一輪炮火支援。
團長的本意,是通過炮火急襲阻斷敵人的追擊和定位,掩護天馬山守軍撤退。
金副指則因地制宜,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決定利用這一輪“久違”的炮火支援,果斷發起反沖鋒,打亂敵軍的進攻節奏,挫動敵軍的戰斗意志,為敵前撤退贏得更加主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