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不當人沒得抄
最困難的一段戲拍完,陳一鳴如釋重負。
一部電影的鏡頭,如果讓導演自己來劃分,那就只有兩種。
一種是聽天由命的,一種是盡在掌握的。
前者的極致案例,就是前世《大決戰》第一部的黃河解凍鏡頭。
外景純天然的紀錄式鏡頭,能不能抓到全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
八一廠的一個攝影組駕車在黃河解凍期從上游拍到中游,第一年沒成第二年繼續,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把這個鏡頭完成。
后者相對而言就要容易得多,只要時間、預算、演員檔期允許,一遍遍地拍唄,拍個幾十上百遍總能挑出合適的。
導演干久了一般都有點反人類傾向,這么說不帶貶義,是完全中性的描述。
意思就是拍攝期間拿人不當人,權當是工具,不僅拿演員和幕后不當人,拿自己也不當人。
當然,聽天由命也好,盡在掌握也好,都屬于極左極右的理論狀態,實際拍攝時的鏡頭基本都處于偏左或偏右的中間態。
按照這種拆分方法再來看《1951》的分鏡,開場戲和飛機戲都是大幅偏左的,飛機戲相對而言還要更偏左一些。
雖然特效的大量添加讓單個鏡頭都不是很長,但是天上的飛機太不可控,水中戲同樣存在很多困難。
能夠一天之內4次通場就搞定1/3的戲份,絕對是非常理想的進度。
因此回到駐地之后,陳一鳴特意讓小美通知全組,明早延后2個小時出發,讓大家多睡個回籠覺。
3至4月的晉北,云量適中,只要不是多到直接下雨,一天里總能抓到一些多云的時段。
因此劇組的作息也就比較固定,一大早趕到外景地,做好一切準備然后抬頭望天。
云來了就實拍,云走了就排練。
就算運氣不好萬里無云,早晨日出前和傍晚日落前的兩個短暫時段,保底也能拍上兩場。
隨后的3天時間,云量都不算多,k-18總共飛了7次,劇組順利拍完了剩余3場飛機出鏡的戲份。
噴氣機下場,榴彈炮登場。
依舊是郜叔幫忙聯系的軍方炮兵單位,楊曉光與沙教授兩人跟進改裝。
3月24日,陳一鳴帶著一眾劇組骨干,見識到了傳說中的堅果m2式105mm榴彈炮。
沿著470高地的東側一直往北,登上一個小土丘,居高臨下就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炮兵陣地,把土丘背后的凹地塞得滿滿當當。
18門火炮整齊地停駐在陣地上,卸去炮衣展開大架,炮管斜指天馬山的方向。
每門炮都擦拭得一塵不染,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著金屬的光澤。
特別是兩個大輪,底漆純黑外圈純白,跟油挑子身上的白五星一樣,散發出莫名的米帝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