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鳴都氣笑了,“馬董都拍板了,誰敢反對?反正我不敢!”
大壯嬉皮笑臉地說道,“柱爺你可是華國第一導演,你現在才是《1951》的最大賣點,你怎么可以像《魔都假日》那會兒躲起來看熱鬧呢。
不信你問問老段小劉,要是路演的時候你不在,他們慌不慌。”
陳一鳴懶得看他的諂媚嘴臉,打著哈欠站起身來,“沒別的事我去睡覺了,明天下午有采訪,晚上有酒會,又是連軸轉的一天。”
等到陳一鳴睡醒起身,吃飽喝足出門跑行程的時候,《1951》在戛納的第二場放映,也是專門面向記者和影評人的媒體放映場,即將在影節宮的德彪西放映廳開始。
波拉克-杰克遜拿著一本《銀幕》雜志準時走進影節宮,他是《好萊塢報道》的專欄作家,今年被好友托尼-塔倫蒂諾一道拉來戛納。
托尼擔任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他則接受了戛納電影節場刊《銀幕》的邀請,成為媒體評審團的一員。
早上一起共進早餐時,他已經聽了托尼一籮筐的“布道”,稱這部華國電影為“近幾年最棒的戰爭電影”。
對此他是不以為然的,華國人拍過什么出色的戰爭片嗎?
他不是第一次來戛納,也不是第一次在這里觀看華語片,在他的記憶里,那些電影充斥著愚昧、荒謬、怪誕、麻木,剛開始看也許很新鮮,但看多了絕不是什么好體驗。
在波拉克在德彪西放映廳入座的時候,萬里之外的華國,已經是華燈初上的傍晚。
穗城星匯影城的售票柜臺,售票員黎虹正在出票。
今天是網絡訂票選座系統第一次實際應用,雖然只開放了一個廳,但還是讓她忙到滿頭大汗。
每來一個預訂了《1951》的觀眾,都需要核對憑證、輸入座號、標黑座位、打印出票,一整套流程一個也不能少。
盡管她已經足夠細心,但是錯號、重號的情況還是不止一次地發生,幸好有經理在旁邊幫忙疏導,把出錯的觀眾引導到隔壁廳里,才讓她不必陷入焦頭爛額的境地。
120人的放映廳,她已經出了144張票,就是這么無厘頭。
眼看著長隊漸漸變短直至消失,時間也來到6點55分,她終于長呼了一口氣,直起腰不停地扭動酸麻的脖子和肩膀。
這時候,柜臺前走近了兩個人,走在前面的年輕女人開口道,“兩張《1951》。”
黎虹無奈地嘆了口氣,又出錯了。
“請出示您的訂票憑證。”
女人一愣,“什么憑證?不能直接買嗎?”
黎虹也一愣,今天是試映場,來柜臺的都是網上訂的打折票,直接來柜臺買原價票的,這還是第一例。
她一時有些躊躇,能不能原價出票呢?可是5廳已經爆滿了啊。
這時一個聲音在她身后響起,“給他們出票,8廳那一場。”
黎虹不認識身后的男人,只知道他是跟著經理一起過來的,像個監工一樣坐在那里,弄得她整晚都很別扭。
按照男人的吩咐,黎虹打印出兩張8廳的電影票,連同兩張二十元的找零遞給年輕女人。
黎虹看著女人走到老人身邊說道,“李政委,我們進去吧。”
政委?為什么沒有穿軍裝呢?黎虹只是一瞬間的疑惑,經理一回來,她就把這件事丟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