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實是《赤壁》撲到了地心,吳導要還是頭鐵硬頂,那就是智商欠費了。
港城電影人是最具危機意識的群體,因為港城市場狹小,而從業人員眾多,一旦失去內地市場,無異于自我滅絕。
與內地同行相比,他們還有著技術追趕的心氣,反正就是堆特效唄,加人加錢總有辦法,實在不行還可以請國外的特效團隊。
可是追趕的前提,是內地得看在華國人是一家的面子上拉偏架,錢、地、人、物、市場都得大力支持,否則港城導演就是再有志向,也是對著空氣輸出。
這才是兩岸三地導演大聚會的真正原因,急的是港城人,內地再不濟也還有本土喜劇片可以折騰一下,而且就算真的躺平也沒什么大不了,以前又不是沒躺過。
至于兩個年會的具體情形,實在是一言難盡不提也罷。
陳一鳴是一門心思只帶兩個耳朵去的,雖然準備了發言稿,也不過千把字的小文,說的還是“重視類型片市場”的老調常談,連隔靴搔癢都算不上。
然而與會的眾多大導名導都不肯放過他,說起來他這個金棕櫚加金球獎獲得者,單論獎項也確實是會場里最能打的。
于是每上去一個人,講完了都要順帶@他一下,弄得他不得不保持全神貫注,連溜號上廁所都不方便。
好吧,這兩場年會其實都是推介會來著。
出席的港城導演基本都帶著項目,大投資,大卡司,大場面,票房10億起步,絕對是愿景拉滿。
不過全程聽下來,陳一鳴發現題材不是西游就是聊齋,再就是封神,除此之外就沒別的了。
對此陳一鳴只有一個評價,堆肥都找不出塊好菜地。
內地導演倒是讓陳一鳴眼前一亮,比如王小剛的災難巨制,已經殺青正在做后期,預計在今年暑期檔上映。
<divclass="contentadv">還有大導演孫旺泉,正在拍攝一部抗日戰爭大片,據說還請了奧斯卡影帝參演,后期順利的話,可能在年底上映。
電影局的領導聽得興高采烈,去年的全年票房雖然還沒匯總出來,但也只是大杯與超大杯的區別而已,反正暴漲一波是肯定的。
眼前的國產電影又十分“振作”,可以預見今明兩年的成績應該不會差。
兩場年會開完,陳一鳴對未來幾年國產電影的動向有了大致的認識,拋開中小成本以小博大的黑馬不談,單說大制作,基本上跟前世的路徑不會相差太遠。
此后的三到五年,主宰華國觀眾觀影欲望的,依舊是好萊塢大片,國產電影暫時只能蟄伏待機。
2月27日,陳一鳴跟桑平、馬云騰再次前往洛杉磯,參加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典禮。
過程跟金球獎差逑不多,甚至更冗長更無聊,還沒東西吃。
《1951》毫無懸念地摘下最佳外語片,保羅和桑平分享最佳攝影獎,以奧斯卡三提二中正式結束了沖獎征程。
陳一鳴對自己的陪跑心知肚明,他太年輕了,資歷也太淺,又是個華國人。
當然他也沒多失落就是了,奧斯卡這玩意兒和金棕櫚一樣,越往后越不值錢。
反正他也沒打算留在好萊塢發展,單就華國國內的地位而言,一個奧斯卡提名已經妥妥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