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自由野心
陳一鳴的原劇本中,臺詞其實寫了兩版,一版是比較偏古意的,一版則更為通俗接近于大白話。
反復斟酌之后,陳一鳴還是選擇了通俗版。
雖然會削弱歷史厚重感,但是畢竟是3億投資的商業制作,陳一鳴不得不考慮市場接受度。
更具現代感的臺詞,不僅方便觀眾理解,防止看字幕分神,而且也有面向海外市場的一層考慮。
古意臺詞過于凝練精悍,配音和翻譯的時候處理難度太大,演員口型也很難對上,外國觀眾觀看起來會非常割裂。
影棚中央,郁南已經不再端坐,而是站起身在閨房空地上來回走著圈。
一邊走,一邊嘴里念念有詞。
空曠的影棚里回蕩著她的聲音,說的正是剛才播放的錄音。
基本功很扎實,只是聽了一遍,就記得七七八八了。
眾評委不是第一次參加選角試鏡,但陳一鳴的這種試鏡方式還真是頭一次遇到。
由于華國一直是導演中心制,商業電影的積累很少,因此很多時候選角都是導演的一言堂,試鏡時導演的眼緣兒堪稱決定性的因素。
近些年隨著電影投資規模的擴大,導演的拍板權有所收縮,投資人的意志逐漸凸顯。
有了劇組博弈的空間,試鏡才開始具有實質性的意義,程序上也就正規化起來。
盡管如此,國內劇組的試鏡依舊是較為隨意的,作為評價合格線的意義更大一些。
過了線意味著基本符合要求,再下來就是拼資歷、人脈、背景、片酬等等戲外的東西了。
像陳一鳴這樣,一天只試一個人,帶妝也就罷了,還要在規定的場景實拍,絕對稱得上是興師動眾。
更夸張的是,陳一鳴還給了演員非常大的自主權,一場戲足足3小時的時間自由支配。
表現派的可以極致炫技,掏出三五七九種不同的演法,總有一款適合。
體驗派的可以充分沉浸,通過反復嘗試拿出最具感染力的表演。
綜合能力強的,可以調動攝影、燈光呈現出自己最拿手的一面。
總之,這是一種類似于表演學院考試的即興小品式試鏡,業務積累越是深厚就越是有利,絕對符合《木蘭》大女主電影的牌面。
快到10點時,郁南示意準備完畢。
陳一鳴問道,“郁老師,對機位和打光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嗎?”
郁南搖頭回答,“不用,先走一遍看看。”
齊郁、崔放聞言起身離開評委席,分別到兩臺攝影機后面站定。
初始機位比較常規,一個在閨房正面,一個在幾凳外側,大致呈60度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