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對答助手
陳一鳴繼續追問,“什么樣的信念?”
安西西不假思索地回答,“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挫折和打擊,都不后悔。”
陳一鳴杠精似的又問,“什么樣的選擇?”
安西西愣了一下,隨后毫不遲疑地回答,“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你覺得木蘭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女人,還是軍人?”
“開始是女人,后來是軍人。”
“不能是女軍人嗎?”
“不能吧,華國古代怎么可能允許女軍人存在呢?”
“按照你的邏輯,木蘭似乎并不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吶,因為這個身份妨礙到她建功立業了不是嗎?暴露了身份之后,雖然不至于被處死,但是離開軍隊是免不了的。”
“所以電影該在這里結束了啊。”
“你剛才提到了直覺,所以伱認為木蘭選擇從軍是一個從感性出發的沖動行為,而不是理性思考的結果,是這樣嗎?”
“是的,木蘭剛開始肯定意識不到自己的決定意味著什么,如果真的深思熟慮,那么從軍這個舉動根本不可能做出。
木蘭一步步被局勢逼迫著走到后來的高度,這些原本是在她想象范圍之外的,在這個過程中,她收獲了心性的成長,最終決定拋開功名利祿回歸家庭。
跟著感覺走,這是木蘭以女兒身在男性世界的軍營里堅持下來并有所成就的主要原因,這個事情不能多想,因為想的越多做的越少。”
陳一鳴本來是有些心不在焉的,向妹子提問也只是為了緩解尷尬的氣氛。
然而安西西的最后那句話卻讓陳一鳴心頭一震,想的越多,做的越少,這句話真的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他編寫劇本時的一個思考盲區。
他一直希望給木蘭設計一個超出孝道的錨點,情理上能夠說服觀眾,邏輯上可以串聯劇情。
然而他從來不曾想過,木蘭做出那個離家從軍的決定,也可以是出于單純的沖動性直覺。
之前郁南試鏡的時候,也提過一嘴,木蘭是一個找尋理想的孩子,從軍是一個改變命運軌跡的機會,于是她聽從了內心真正聲音的指引。
不過郁南跟陳一鳴類似,更相信理性的力量,在建構角色時依舊遵循著動機-行動的決策鏈條。
而安西西的設想則是一步到位,跳過理性思考讓木蘭用實際行動直接做決定。
這也提醒了陳一鳴,雖然電影需要邏輯,但是并不排斥偶然。
只要符合人物性格,不過腦子的沖動之舉不僅不是bug,而且說不定更具戲劇性。
想不到安妹子第一印象挺花瓶,內里還真不是一個草包美人,不僅有自己的獨立思想,而且想得還頗有道理。
陳一鳴長久的怔楞和沉默,讓房間里其他三個男人都有些詫異,剛才還一問一答聊得熱烈,怎么就突然卡殼了?
好一會兒之后,陳一鳴才意識到自己被一屋子的人緊盯著,他朝著安妹子笑了笑說道,“安小姐,你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欠你一個人情。
拋開演技不談,安小姐對木蘭的人物剖析十分深刻,我對此深表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