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鳴看過之后覺得大差不差,到時候叫上林蕭和兩位攝影指導,實地排練過后再考慮后續不遲。
第二處外景是一處峽谷,是西突厥部隊行軍,以及兩軍斥候交戰前戲的外景地。
<divclass="contentadv">峽谷位于敦煌地質公園內,整體呈現為半弧形,一邊高,一邊低。
谷地中央,有兩座高約10米、長約20米的墻狀雅丹體拔地而起,夾著一條寬僅兩米的小道,如同兩只雄獅矗立,守護著大門。
大門后面,還有若干高度在幾米不等的小雅丹體散布在谷地里,構成一片地形復雜的戰場。
不管是大隊行軍,還是小規模騎兵追逐戰,這片戰場都能提供濃厚的肅殺氛圍。
第三處外景位于敦煌影視城外圍,是一座五六米高、長寬四五十米的方型臺狀山頭兒。
這里被確定用于拍攝蕭嗣業坐鎮的唐軍步營陣地,西突厥軍隊四面攻山,幾千唐軍步卒筑壘堅守。
其實這個山地并不符合決戰的實景,因為就是一個孤零零的山頭,并不屬于峽谷的一部分,山頭對面也不存在可以駐扎騎兵的丘陵。
優點則在于這里不屬于任何自然保護區,只要跟當地管理者打過招呼,隨便劇組怎么亂挖亂建,百無禁忌。
至于古越河看不到的丘陵和騎兵友軍,就只能靠加特技再后期合成了。
陳一鳴到達時,現場搭景已經基本完成。
山腳下寬一米半、深兩米半的壕溝已經挖好,而且挖了內外兩道,中間布置有柵欄和拒馬,守軍可以相互掩護。
再往上,依托山勢建有一圈堅固的木質寨墻,墻面上有穿刺孔,墻頭有垛堞和擋箭板,墻后搭有一圈支援用的站臺通道,可謂武裝到了牙齒。
營寨內部,則是庫房、營房、指揮所、防火設施等建筑,一切設計都由唐史研究所專家的修正審閱,確保貼合真實歷史。
此時營地內正忙得熱火朝天,路平旗下的道具組和置景組,絕大部分人都在這里,他們需要在劇組入駐之前,把用于這場戲的防御作戰道具準備好。
弩車、小型投石車算是其中的大家伙,像什么火箭矢、拍桿、抓鉤、各種不同用途的壇壇罐罐等零碎道具不計其數。
第四處外景地是一片山地丘陵,位于營壘西南方大概三公里的地方,是蘇定方與木蘭統帥的騎兵部隊駐扎的位置。
戈壁決戰的轉折點,就是木蘭率領唐騎從這里一擁而下,擊破阿史那賀魯派來監視的步卒,突襲圍攻唐軍步營的西突厥軍隊側背。
最后一處外景是一片低淺的凹地,在前兩處外景地的反方向,敦煌影視城的另外一側。
這里將拍攝最后的大決戰,木蘭的騎兵與蕭嗣業的步兵,兩面夾擊打崩阿史那賀魯最精銳的王帳軍。
除了用于拍攝戈壁決戰的五處外景地,還有兩處外景地主要是用于片尾的敘事鏡頭。
一處是享譽全國、美輪美奐的月牙泉綠洲,一處是生機盎然、水草豐茂的西湖濕地。
這里的劇情用來給木蘭扎根邊疆、不問政爭、終生不嫁的傳奇經歷,做一個蓋棺論定。
站在現代人的立場,治下百姓生活和睦、安定,無疑是對木蘭人生價值的最高褒獎。
此外,劇組還會在敦煌影視城少量取景,拍攝幾個零星的營房和內景鏡頭。
走了一圈,陳一鳴對路平的前期工作十分滿意,他覺得自己不亞于一個拎包入住的租客,萬事不操心的感覺實在是太棒了。
在外一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