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不可能再長大
行一百者半九十,結束后期制作并報送審查,算是《木蘭》這個項目的最后一個里程碑。
只要審查委員會不從中作梗,后續就是按部就班的宣發上映了,陳一鳴作為導演終于可以暫且清閑一時。
在過審方面鉑爵還是很靠譜的,之前運作的幾部電影,基本都過的行云流水毫無磕絆。
除了仰仗魔影、金盾等有力靠山的支持,還要歸功于陳一鳴的清醒自知。
兩世為人,陳一鳴深知電影在華國文化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在應對審查方面從來不耍滑頭。
從《魔都假日》開始,他都嚴格遵循著一個原則,就是表里如一。
立項審查之前,一定事先準備好完整的終稿劇本。
明面上走流程,按照程序要求提交故事梗概,而暗地里的上下溝通,必定圍繞著定稿的劇本進行,絕不讓幫忙疏通關系的“自家人”難做。
拍攝階段雖然免不了會有細節層面的調整,但是劇本主線一定不會動,陳一鳴自編自導的習慣不是沒有好處,至少其他幕后主創不會動輒突發奇想。
陳一鳴的做法其實并不符合華國導演的傳統,由于文藝片在華國電影產業草創之初的壟斷地位,華國導演或多或少都帶著一股子文人氣質,以及一言堂的執拗脾氣。
很多項目提交立項申請表時,填寫的故事梗概干脆就是經手的小助理臨時現編的。
對于前者,陳一鳴力主在片頭加了一句“本故事純屬虛構”,同時在歷史文化專項審查環節,明里暗里做了不少工作,最終順利過關。
陳一鳴對此一向不置一詞,內里更是嗤之以鼻。
引資、建組、開機、拍攝、后期,直至上映前的漫長時間里,其間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各方意志的妥協博弈,結果就是改來改去總是定不了稿的劇本。
跟《魔都假日》和《1951》比起來,《木蘭》略有突破之舉。
大言意氣,卵用沒有!
噴的口水再多,還真能讓上頭放松審查不成?
就幾個拍電影的,也配?
在加入導演協會和電影學會之后,陳一鳴推脫不過也出席了幾次名目各異的會議,發言者每提到華國電影發展云云,必定離不開對電影審查的怨念和攻訐。
陳一鳴從不妄然試探審查的底線,立項審查明晰上峰界限,成片審查不越雷池一步,由此才得以成就“鉑爵送審能走綠色通道”的坊間謬聞。
自己在作死的邊緣反復橫跳,就別怪審查委員會吹毛求疵。
其一是朝代背景的魔改,其二是反抗權貴高門的暗線。
這無異于忽悠審查委員會,流程被卡根本怪不到電影局,純是自作孽。
根深蒂固的導演中心制,讓劇本在華國導演心目中,很難稱得上是一劇之本。
至于后者,無論是劇本還是成片,都只是淺嘗輒止,豐富主題性但決不深入,電影主線緊扣對抗異族侵襲,唐軍內斗的部分終結于反殺王文度,此后再無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