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里這一段根本不是那樣的,奈何觀眾不知道哇。
<divclass="contentadv">陳一鳴模棱兩可地答道,“畢竟是救命恩人嘛,當時也只是武后不是武皇,我個人覺得這場戲張力十足,很觸動我。”
能不觸動么,都有《回家的誘惑》片花內個味兒了,不然二十幾段同類素材,也不會只把這條扔到預告片里迷惑大眾。
背景魔改的問題自然不會沒人問,陳一鳴估計這個問題恐怕要貫穿整個上映期了。
對此陳一鳴準備了好多種答案來應對,突出一個立場靈活,有爭議才有熱度嘛。
今天他挑了一個比較突破三觀的。
“其實我最初考慮過更貼合歷史的劇情,木蘭替父從軍,從的是娘子軍,也就是初唐公主李秀寧的部隊。
與電影里高高在上的武后相比,李秀寧這位在一線帶兵的女將軍,想必更能理解并支持木蘭的那份事業心,誰說女子就不能心懷建功立業之志呢?
我承認我功利了,單論知名度,李秀寧跟武則天根本沒得比,木蘭是一個文學人物,如果要在歷史人物中抱大腿,肯定要挑粗一些的那個來抱。
這是我這個編劇的問題,大家千萬別怪郁南。”
陳一鳴面對面的“坦誠”還是很能博取觀眾好感的,至于這個言論擴散開來之后的負面影響,其實正中陳一鳴下懷。
本來魔改的就夠亂套的了,再亂一點又何妨?
歷史大片天生就有這種優勢,電影中如何,文本歷史中如何,真實歷史中如何,三種真實本就具有豐富的話題性。
陳一鳴巴不得專家都來噴他“發明歷史”,到時候自然有腦后長反骨的網友們站出來挺他,噴得有來有回聲量才夠大!
現場當然不能冷落了余老爺,第三個問題陳一鳴邊回答邊引導,給余榮光創造發揮口才的機會。
問題很常規,關于武戲和替身。
陳一鳴依舊“坦誠”,確實有用替身,但大部分動作戲都是真人上陣,包括幾位老先生。
話頭兒順利交接給老余,后者笑呵呵地答道,“陳導當初找到我時說的好好的,幾個鏡頭客串一下,三天搞定。
結果我去了片場才知道上了大當,天天都要騎在馬上吃沙子,一吃就是一天。
到第三天終于不用騎馬了,改下河游泳了。
殺青宴上我才知道,我還算是好的,侯老師才是真辛苦,年過半百還要吊威亞。
說這些不是叫苦博同情,只是說明《木蘭》拍攝的一絲不茍,每個演員都拼到了個人能力的極限,除非實在做不到或是動作不夠漂亮,才會上替身。
大家一會兒看電影時,可以特別留意一下,看我說的對不對。”
激烈的掌聲中,三個問題答完,陳一鳴和余榮光齊活兒退場。
畢竟這一場路演安排在電影放映之前,拖拖拉拉的沒完沒了,就討人嫌了。
兩人并肩往外走,陳一鳴側身拱手道,“余老師辛苦,大年初一勞煩您在外奔波,大恩不言謝。”
老余擺擺手說道,“咱爺倆不扯這個,都是演員的本分,不值一提。”
隨后他挑挑眉一臉促狹地說道,“不過你要是愿意欠我個人情,我還真就厚著臉皮收下來,陳導的人情可是價值連城。”
陳一鳴絲毫不覺得余榮光“得寸進尺”,老爺子的圈內地位擺在那里,與其說是要人情,不如說是遞出了常來常往的橄欖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