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號,路演來到西京,陳一鳴接受當地電視臺采訪。
“陳導,蔣帥導演曾發表評論,認為《木蘭》是一部中庸之作,不在于手法,而源于定位,對此您作何評價?”
<divclass="contentadv">蔣胖子的發言是這兩天的熱門話題,這廝看似持論中正煞有介事,但脫不開硬蹭熱度嘩眾取寵的嫌疑,被陳一鳴的粉絲噴得狗血淋頭。
不過他的話還是頗受影評人贊許的,畢竟他說的是中庸而不是平庸,談的是定位而不是技法,主題先行將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深得辯論之道。
實話實說,蔣胖子的評論還真不太好反駁,人家已經給陳一鳴留面子了,事實上說《木蘭》平庸的也大有人在,說穿了不就是用好萊塢商業電影的那些套路各種因式分解么。
對此陳一鳴也不能不承認,拍攝時的誠意滿滿,掩蓋不了電影立意的功利色彩,這就是一部商業大片。
陳一鳴故作思索片刻,才掏出早就想好的答案。
“電影這東西見仁見智,拍完之后就跟我這個導演無關了,因此我尊重每一個觀眾評價電影的權利,畢竟人家花錢買了票。
不過蔣老師的評價已經超乎電影本身,涉及到對我本人主觀動機的猜測,那我就有話可說了。
我不知道蔣導話里的定位指的是什么,于我而言一個導演對自己作品的定位大抵有兩種。
一種是自己想拍的,一種則是受人之托,陳一鳴的電影都是第一種。”
電視臺的女記者繼續追問道,“陳導,這次《木蘭》沒有去海外參展,大家都很意外,請問你是怎么考慮的呢?”
問的很和善,潛臺詞卻跟蔣胖子一個意思,就是說陳一鳴“自甘墮落”唄,為了票房迎合觀眾拍商業片。
按理說陳一鳴不該被歸到文青導演的行列里,自他出道以來,一直都走的是商業路線,參加電影節不過是為了公關炒熱度而已。
但是誰讓他的《1951》在戛納和奧斯卡屠神證道了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戴上了之后再想摘下來,可也沒那么容易。
說穿了,《木蘭》不去參展單純是因為沒必要而已,只是這個理由不適合當眾說出來。
于是陳一鳴不假思索地答道,“大家為了這個項目忙了兩年多,都很疲憊了,再安排海外電影節,實在是忙不過來。
雖然不會出國參展,但是《木蘭》確定會在全球上映,請大家拭目以待。”
強打精神應付完采訪,陳一鳴還得馬不停蹄地趕往市區影院,參加當天最后一場路演。
一周多的時間走下來,陳一鳴已經疲掉了,各種套話說的熟極而流,似乎每個問題都無需經過大腦,嘴巴自己就能講出來。
他已經有些厭倦了,甚至時不時會想,如果能拍完就放手就好了。
可惜這不可能。
票房越是高,身邊的紛紛擾擾就越多。
蠶豆這幾天出現了大批量的一星差評,明顯是有備而來,拉扯著《木蘭》的總評分往8分以下俯沖而去,讓老賈頗有些氣急敗壞。
兩家訂票平臺的評論區同樣不堪入目,一方面是管理跟不上,另一方面也未必沒有利用爭議炒熱度的心思。
媒體那邊更是妖風陣陣,《木蘭》被各路專業人士挑出了好多“十惡不赦”的錯處,說到底夸人哪有噴人來的刺激呢。
陳一鳴以一己之力搞出了電影行業的營銷進化論,就算鉑爵可以憑借先手切走大塊蛋糕,但旁人也不都是只會走程序的npc。
幸好《木蘭》的票房走勢依然堅挺,排片率可以繼續穩在高位。
有鑒于此,陳一鳴覺得被罵兩句也就沒什么大不了的,混圈的掙的就是挨罵的錢,人不能把便宜都占干凈。
吃虧是福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