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你的問題
陳一鳴的故事,魔改于前世2009年的好萊塢電影《和莎莫的500天》,福克斯探照燈出品,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與佐伊-丹斯切爾主演。
這部電影算是一部不是愛情電影的愛情電影,影片開頭也開宗明義地自我標榜,“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
從心動到戀愛,因痛苦而分手,自挫敗而新生,它具有一切愛情電影的流行元素,但又確實不是一個愛情故事。
陳一鳴對這類電影有一個個人向的定義,他稱之為愛情教學片,簡稱愛教片。
就好比《地雷戰》、《地道戰》這類軍教片,講故事只是一方面,教化眾生也是作用之一。
跟普通愛情片里男男女女的百般折騰不同,愛教片里的男女主人公,大多屬于非受迫性怨侶,他們的分手原因很少來自于突發性的外界壓力,而是源于先天性的結構性矛盾。
用人話表述,就是錯的時間遇到了錯的人。
各有缺陷的兩人相遇、相知、相守、想殺,彼此碰撞、試探、傷害、成長,將對方化為自身成熟的養料。
這是一種公式化的愛情,初看代入感十足,因為男女主人公都是接地氣的普通人,觀眾多少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一些個人經歷的影子。
但沉浸到故事中之后,電影會不經意地引導觀眾注意到男女主的典型人設,進而結合自身經歷去分析和探究,男女主究竟為什么不得長遠,他們之間的問題到底出在誰身上。
那么誰對誰錯?
這就是愛教片的敘事邏輯,只有生活的白描,沒有對錯與態度。
差不多就是,垂死病中驚坐起,小丑就是我自己。
拍電影是要賺錢的,就像軍教片只是戰爭片的點綴,愛教片跟主流愛情片相比,也不過是清粥小菜。
某種意義上,等待一個人長大,同樣是一種煎熬。
佐伊對這段感情真的像電影里表現的那樣輕描淡寫泰然處之嗎?
其實也不見得。
俗話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不過眼下用來應付祥瑞的“刁難”,卻是剛剛好合適。
因為當觀眾在放映廳里開始思考的時候,電影的賣點就已經實質性地發生轉移了。
此時觀眾的情緒投射不再是男女主角,而是他們自己。
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解讀,觀點分歧甚至不以性別為依歸,會有女生同情被打擊的渾渾噩噩的囧瑟夫,也會有男生認可佐伊對待感情的慎重態度。
而女主佐伊則性情飄忽不定,對囧瑟夫的回應三心二意,好聽點叫試做型戀愛,不好聽就是在pua。
舞臺上的人并不是這場討論會的關鍵,到了討論階段,參與討論的每一位觀眾,其本人才是真正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