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其實真正打動陳一鳴的,還是于合偉的名不見經傳。
沒名氣,片約自然就好簽,后續如果打算拍續集,跟片方撕逼的幾率也可以降到最低。
僅就制作環節而言,續集電影的最大阻礙,就在于原班人馬很難湊得齊整。
這方面漫改電影的優勢得天獨厚,因為有漫畫打底,觀眾內心對片中角色具備先天認知,是角色成就演員,而不是演員成就角色,演員拿喬分分鐘就能換掉,毫無妨礙。
原創ip就難有這等高冷的姿態,觀眾心目中演員就是角色,續集如非逼不得已絕不會貿然更換。
因此首部曲選擇演員必須慎重,除了內在的角色適配與演技水平以外,檔期、咖位、片酬、等外部因素都需要考慮進去。
一般來說,這三個因素的權重是依次下降的。
拿《非常嫌疑人》舉例,作為系列首部,加上有海外拍攝計劃,檔期放的就比較寬松,長達四個半月。
而對于主要演員來說,這四個半月只是合約的文本要求,與其說是時間概念,不如說是會計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制片部門計算片酬用的。
沒看歷來挑剔的段一寧,看了本子都乖乖就范么。
常規形態下,一部電影的卡司會呈現為金字塔結構,戲份越多名字越靠前,咖位就越高。
像《非常嫌疑人》之所以能這樣獅子大開口,直接要演員小半年檔期,某種意義上就是店大欺客。
比如不方便現場收音的部分,需要演員參與配音,剪輯過程中出現問題,可能涉及到補拍。
老段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他的潛臺詞還是讓陳一鳴下場親自執導,現在的陳一鳴已經勉強夠資格“壓制”沈明了。
加上宣發時被占用的大量精力,演員前前后后搭進項目里的時間遠遠超出合約規定的檔期,越是主演“義務勞動”的比重就越高。
這算是電影圈約定俗成的一個潛規則,方便行內人各安其位各行其是,極大地避免了各方博弈過程中的無謂損耗。
個別因劇情設定人設特殊的主角,只能選擇特定的演員,可以突破這一規律,比如《1951》里的劉東君。
開機前的籌備期,演員拿到劇本之后就要心無旁騖地投入進去,撰寫人物小傳,考慮角色建構,準備體驗生活,這些內容有的劇組會協助,有的劇組完全不管,全看演員的自覺性。
段一寧之前試圖拉沈明過來做配搭戲,就屬于慫恿鉑爵壞規矩的行為,因為兩人的咖位發生了倒掛,而王威這個新扎導演根本鎮不住場子。
演員這碗飯并不好端,絕大部分演員都是抱著大把的空檔期找戲演,不缺戲演的明星,又時刻面臨著朝不保夕的緊迫感。
因此檔期是一個演員最珍貴的資產,同一時間接了甲戲就得拒了乙戲,機會成本高得離譜,再怎么謹慎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