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你還好意思休假?
段一寧表演完畢之后,面無表情地回到座位坐下,垂著頭開始再一次翻閱厚厚的分鏡稿,一句多余的話也沒有說。
事實勝于雄辯,有他的親身示范在前,審訊的段落快還是慢已經一目了然,王威的“高飽和度”畫風確實不太適合這個場景。
其實陳一鳴很理解王威他們的初衷,當初他自己也犯過類似的錯誤。
那就是腦海中構思分鏡時,更多是從第三方視角出發,即便是微調也是出于取景地的限制或者豐富鏡頭多樣性的考量,幾乎不會顧及演員的表演層次。
越是新手,越是容易把演員當成工具人,在鏡頭下的道具、場景、光線、視角等諸多因素中,演員甚至會成為最微不足道的那個。
可能鏡頭下人物的先天吸睛效應,反而讓演員在導演心目中被潛意識地降低權重,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彰顯導演統籌全局的地位。
拍攝《魔都假日》時,陳一鳴的初版分鏡稿就是這樣,在大部分鏡頭都是老古和莉莉二人出鏡的情況下,他依舊固執地加入了不少空鏡和轉場,并沉迷于景物鏡頭的“烘托”作用。
當時的陳一鳴雖然是新手,但機緣巧合之下偏偏掌握了乾綱獨斷的權力,大壯這個制片人根本不懂拍電影,自然也就無從發揮監督和制衡作用。
于是陳一鳴的分鏡稿就這樣一筆不改地在開機后啟用,按照順序一頁一頁地拍了下去。
幸好陳一鳴不是個頭鐵的愣頭青,加上身邊有林蕭這個經驗豐富的藝術指導,在前期側重敘事的鏡頭拍完之后,陳一鳴很快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不過如今會議室里的僵局還是需要盡快緩和下來,年輕人的自信心需要維護,老段的面子也不能不顧,這個和事佬還是只能他來做。
陳一鳴挑選的三個年輕導演,或多或少都跟前世的他本人有一些共通之處,因此他毫不懷疑,等到實拍的時候,當老段和于合偉飆起戲來,他們一定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與鋪天蓋地的第三方文章相比,他本人參與的訪談和演講又少得可憐,這個鮮明對比進一步加深了陳一鳴在公眾面前的神秘感。
從我個人出發,這條路子沒走錯,新一代觀眾習慣快生活,他們喜歡看快節奏的電影是大趨勢,只能順應,不能違逆。
“導演組的分鏡不拘一格,卓有創見,我對此深表贊賞。
他們只關注面前的演員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導演在幕后的諸多考量,其實跟觀眾無關。”
故意咳嗽兩聲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陳一鳴施施然地開口。
老古和莉莉“纏綿”在一起之后,他所設想的“烘托”與“鋪墊”都是畫蛇添足的徒勞,他要做的就是把鏡頭牢牢對準他們,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交給演員自己。
哪怕是兩人配合不那么好的鏡頭,所欠缺的氛圍也不是所謂的鏡頭語言可以彌補的,差一點就是差一點,還是要靠演員自己調整。
前世拍神劇的時候,作為“旁觀者清”的工具人,他不止一次地在腦海里構建更符合心意的構圖和運鏡,這些往往都會因為趕工或是缺錢而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