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物引發了許多我對故事本身的思考,但是依舊不是我的首選,他的消極態度會讓我聯想到很多自己身上的東西。
“與女主丈夫相比,警察這個角色就比較接地氣,我把他定義為一個隨波逐流的迷失者。
如果時間倒退一年,我會很愿意出演這個角色,因為那時我的心境與思考方式,都與警察更為接近。
潘月明對這個問題顯然早有考量,幾乎是不假思索地章口就來。
他懂得隱藏自己,不讓自己過于出格醒目。
同時他又是懦弱而遲鈍的,明明越來越接近世界的真相,但始終難以做出奮起抗爭的決斷。
在我眼里,他比意識空間的真人玩家,比如他的搭檔或是女主化身,都更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潘月明也笑了出來,還調皮地指了指角落,“那邊錄著像呢。”
兩人一番默契的插科打諢,房間內的沉郁氣氛就此一掃而空。
潘月明清清嗓子繼續往下講,“如果說警察是從異人到人的演化過程,男主角就是從人到異人的演化過程,兩人雖然都是自主ai,但故事路徑截然相反。
我理解的男主,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當做真正的人類看待,他身邊的人各有各的奇怪,但都無法動搖他對自身的堅定認知。
承認了這個大前提,才能真正理解,為什么逐漸靠近世界真相的過程,會令他無比痛苦。
同樣是因為存在這個大前提,他在電影結尾決定留在意識空間的選擇,也才會順理成章。
簡單歸納一下,電影里男主的認知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從人,到ai,再到ai化的人。
盡管備感痛苦與煎熬,但男主還是選擇堅定地接近并觸碰真相,并抵御住了女主化身的誘惑,拒絕把記憶轉移到現實世界做一個真正的人。
<divclass="contentadv">電影里只有他做到了身心合一,把踩在自己腳下的現實認定為唯一的真實。
我想這也是陳導以他為主角展開故事的原因吧,你的電影歷來喜歡積極向上的調子,并在結尾的部分讓觀眾保有希望。”
陳一鳴笑道,“想要演男一號,靠拍我馬屁可不夠用哦。”
潘月明一本正經道,“我說的都是真心話,怎么能叫拍馬屁呢。”
陳一鳴站起身繞過桌子,把手朝著同樣站起身的潘月明伸過去。
“潘老師果然沒有令我失望,男主角是你的了。”
潘月明伸出兩只手跟陳一鳴緊緊相握,“謝謝陳導的信任,不勝感激。”
他的眼睛里分明有晶瑩閃爍,陳一鳴狀似無意地把視線偏轉開,免得讓老潘難為情。
《第十三層樓》的男角色試鏡就此塵埃落定,陳昆求仁得仁演女主丈夫,潘月明大功告成鎖定男一號,劉易軍順水推舟演警察。
基本上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隔天,同一個房間,女角色的試鏡也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