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行業似乎將迎來港片黃金期的景象,閉著眼睛拍電影也能賺錢,拍多爛也會有人買單,畢竟9塊9看一場電影,光是在影院里吹著空調坐上兩小時都值回票價了。
至于互聯網那就更明顯了,it巨頭都在瞄準鄉鎮人口發力,因為城市網民的潛力即將挖掘殆盡,他們需要新的用戶藍海支撐他們繼續給風投說故事,只要能讓他們獲取新用戶,砸鍋賣鐵他們也愿意跟到底。
咱們都是做電影的,行業景氣其實是好事,意味著更大的利潤空間和更低的項目風險,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目前的行業產出,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已經落后于行業增長,未來如果再來一波暴漲,國產電影的產能必將更加落后。
如果都去拍爛片了,等票價漲回到正常的五十塊時,屆時行業將如何面對觀眾正常水平的觀影需求?
不會真有人覺得地產和互聯網這種寅吃卯糧的模式可以持續,電影票會一直打骨折賣吧?”
關于在建電影院的分布,電影局每年都有報告,翻翻就能知道,有多少在一二線大城市,有多少在五至十八線小縣城,兩者對比后者絕對是大幅領先的。
然而事實是,這幫業界精英連行業增長都沒有建立共識,還在絞盡腦汁想著拍大片跟好萊塢爭奪票房,陳一鳴預言他們即將躺贏,怎么可能讓他們信服呢?
但是這個推算是在自然增長的前提下做出的,計算公式里并沒有考慮到社會與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我剛才說過,行業增長是有商業地產大建和互聯網資本膨脹作為背書的,誰都不能否認這兩者同樣也是支撐華國經濟增長的兩大支柱。
無論如何陳一鳴的預言也過于超前了,你小子真當自己是諸葛孔明,搖搖扇子就能后知五百年嗎?
于是臺下又有人質疑道,“姑且不談你的預測對不對,這些跟你說的少拍大片又有什么關系?大片容量大,中小制作容量小,應該在哪部分發力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你嘴里那些被打折票和新影院吸引進來的觀眾,面對同檔期的進口大片和國產劇情片,很難相信他們會選后一個。
自相矛盾的推演,不負責任的預言,你不能仗著年輕做出點成績就來指點江山!”
<divclass="contentadv">陳一鳴定睛一看,我去,這不是老朋友張維平嘛,原來今天你老人家也來了啊。
當著大佬的面說的話倒是動聽了不少,至少沒像采訪里那樣三句話不離人參公雞。
既然老張留了面子,陳一鳴也就禮尚往來,他流暢接話道,“問題就是,不管是新觀眾,還是老觀眾,真不一定按伱說的選啊。
要我說,未來華國觀眾還真有可能支持國貨,放著進口大片不看去看國產小片。
原因也很簡單,好萊塢電影是有配額的,不是全年都有的。
就算增加引進數量,國內配音力量也跟不上,大部分觀眾還是得看字幕,年輕觀眾習慣了沒問題,新觀眾看著不舒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