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這是多想破紀錄啊
提問的記者當然不會讓陳一鳴這么輕描淡寫地滑過去,他選擇直接開大,站上道德的高地追問道,“假設午夜場屬實,陳導對此就沒有一個起碼的立場和態度嗎,據我所知春節檔有很多觀眾就是通過看榜單來決定看哪一部電影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這種行為難道不是一種欺詐?”
說完這句話,他還特意抬頭挺胸環顧四周,不出所料地收獲了眾多學生的注視,年輕人可太喜歡這種價值辯論了。
被逼到墻角的陳一鳴絲毫不慌,“我的立場很簡單,呼吁上級部門盡早規范市場,把競爭限制在一個良性的范圍內。
在此之前,我只能保證鉑爵不會這樣做,別家也不會聽我的不是么?”
記者顯然還是心有不甘,他提高了聲音問道,“陳導,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午夜場,現在的春節檔冠軍很可能就是《第十三層樓》,你對此依然無動于衷嗎?”
陳一鳴攤手笑道,“我可管不到觀眾看誰不看誰,不過入行五六年,對于電影人的心理,我倒是有一點心得,可以跟在座各位分享一下。
我一直說華國觀眾正在大幅擴容,與這種擴容相伴的,則是對電影品質要求的大幅降低。
我自己經常獨自去看電影,選片的口味很雜,有意思的我會全神貫注地研究,沒意思的就當是吹空調打發時間,看完出來也就完了,很少會發表看法,我覺得這種態度很具有代表性。
甚至我已經算是普通觀眾里相對苛刻的,過年回家時我和親戚交流,他們的反應會更加遲鈍一些,真遇到爛片最多自己叫一聲倒霉而已。
這位記者朋友似乎想要反駁我的話,我理解你的意思,移動互聯網時代,意見爆發更加集中,口碑效應更加凸顯,這顯然與我的觀點背道而馳。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線上的輿論逐漸苛刻的同時,線下的觀眾選擇其實是收窄的,電影院是一個有限競爭場所,同一檔期上映的電影也就是五六部,限于排片、宣發等因素,具有相對競爭力的電影還要再少一些,今年春節檔五部電影并駕齊驅已經是極個別情況。
這種情況下,口碑再差打分再低,對基本盤的影響也有一個下限,反過來,口碑爆棚分數見頂,對票房的刺激作用同樣存在一個上限。
也就是說,外部市場環境其實變得更加寬松了,觀眾選擇對電影創作的制約正在變弱,此消彼長,專業領域將獲得更大的自由,這很容易理解吧?
想想看,《第十三層樓》這么一部軟科幻腦洞片,以往華國從來都不賺錢的題材,都能在春節檔排第二,未來我再立項,是不是可以更加放飛自我了?
這時候還有誰能強迫我踩下剎車?顯然只有上頭的監管部門了。
但是監管從來都是滯后于現實發展的,一種變化出現之后,要觀察、研究、探討、博弈,等到一整套流程走完正式發布,行業和觀眾可能已經迭代好幾輪了。
那么問題來了,當一個創作者享有極大的自由,同時又受到極少的限制時,他的行動該如何推斷?
他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服務型的向導,還是一個教育型的領隊?
相信大家內心都有自己的答案,不用說出來,把自己代入再捫心自問就可以了。
只不過,身為一個全方位受益的電影人,我還是有一盆涼水要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