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這些地圖繪制多了,再結合其他將領繪制的,大好河山的全貌就會逐漸拼湊在一起,大漢就有了實質意義上的全國地圖。
郝昭從平板電腦上翻出高順繪制的路線圖說道:
“按照現在的進度,明日就能到達現實世界壽陽縣的位置,高將軍說那里如今是個小鎮子,有幾十戶人家,明日到了咱們可暫時休整一天,把地圖匯總妥當。”
馬超答應道:
“你擅長防守,聽你的。”
四員將領,趙云馬超都擅長進攻,張繡在原著中雖然有北地槍王的稱號,但駐守宛城時,全靠賈詡幫忙操持。
只有郝昭一個人,身具先天防御圣體,這一路上露營休息,全都由他負責。
一行人趕路時,孫發財和劉協,正對著小山一樣的粗鹽發呆。
之前河東世家送來的鹽全都生產完畢,鹽田里也放了水,但想要曬成鹽粒,還需要很長時間。
冬天溫度低,曬鹽難度大,不像春夏季節,水分蒸發得快,鹽田很快就會曬干,到時候直接開著鏟車收鹽就行了。
為了增加產量,孫發財讓杜畿拿著整包的精鹽給河東的世家們開了個會。
只要將家里儲存的食鹽送到鹽廠,未來他們就能按照五比一的比例獲得大漢官鹽。
也就是說,送來五百斤粗鹽,未來可以獲得一百包干凈雪白的精鹽。
孫發財原本就是抱著有棗沒棗戳一桿子的心態,結果沒想到,世家們見到整包的精鹽瘋了一樣,馬不停蹄將自家積攢的粗鹽全都運到了鹽廠,生怕陛下和孫院長反悔。
“靠,虧了啊!”
孫發財沒想到他們這么踴躍,早知道就說十比一了。
劉協沖一旁負責記錄的侍衛問道:
“多少斤了?”
“按照陛下頒布的新度量衡來說,已經五十萬斤了,路上還有不少,總量大概會達到六七十萬斤。”
漢朝一斤大概是二百四十克,漢末更是跌到了二百零幾克左右。
為了統一度量值,劉協將一包食鹽的重量確認為標準斤,也就是跟現實世界一樣的五百克一斤。
之所以用食鹽當標準,是因為這種袋裝鹽以后將會走進千家萬戶,別的世家還沒法仿制,只能接受朝廷制定的標準。
在執行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人搬出祖宗之法不可廢的理由阻止,但賈詡那邊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確保新式度量衡能夠推廣下去。
除了重量,也確定了一尺的長度為33.33厘米,以后不存在大尺小尺,度量徹底規范化,十毫一厘,十厘一分,十分一寸,十寸一尺,十尺一丈,一切都按照這個標準來。
另外統一的容積、面積、速度、時間等標準,也都會逐步開始在關中平原推廣。
等到關中平原的百姓接受了新式度量衡,再推廣到全國各地。
孫發財算了算需要的包裝袋,對劉協說道:
“我帶人去把風力發電機裝起來,你去現實世界,讓你師父準備一百萬個食鹽包裝袋,另外還要十萬條裝鹽用的編織袋,上面別忘了印一些大漢官鹽的商標。”
“好,朕這就去,孫老師還需要別的東西嗎?”
孫發財點上一根煙,惆悵的吸了一口:
“讓他給我弄個好點兒的床墊過來,這邊的床睡著真不舒服,比我的雞兒都硬,太硌得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