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儉淡淡一笑,默然不應。
“唉賢弟恕罪,是為兄說錯話了,賢弟與我同在緱氏山學經,你我皆士門中人,怪我、怪我,胡言亂語”
“師兄不必自責,你我兄弟,皆豪杰之士,偶有不快,又何必耿耿于懷非丈夫也”
說罷,劉儉一指地的荊條,正色“似此,更是不必”
院落之外,一眾人看著公孫瓚和劉儉在院落中盡述兄弟之誼,皆是感慨萬千。
似此等場面,在以孝治國的大漢天下,雖不在少數,但大多數都是風聞,未見其貌,今日能得見此等精彩場面,在場眾人皆感大慰平生。
已經有很多人,暗中打算回去之后,將此一事記載于竹牘之,用以傳世。
劉周老淚縱橫,對著羽則等人哭道“看到沒有,看到沒有,這就是兄友弟恭啊兄弟之親,大儒弟子,豈如凡夫”
羽則淡淡地笑著“是,是,我等都看見了,劉公莫要激動,再傷了身子。”
公孫瓚對著劉儉道“賢弟,稍后為兄親自駕車,邀你同往縣署,咱們一敘舊情”
劉儉聞言道“何敢勞兄長執韁”
公孫瓚笑了笑,突然壓低聲音,用只有劉儉一人能聽見的聲音道“莫以為我今日之舉全為做作,其實為兄確實覺得對你和玄德不住,對賭之時,為兄曾說若你言中,則負荊請罪,親自駕車載你回去,一言既出,豈可兒戲還請賢弟不要拒絕”
公孫瓚這話,說的實在,還是非常誠懇的,甚至可以說是掏心掏肺。
劉儉略作沉吟,點頭道“行,既是兄主張的,那此事可行,不過咱們說好,僅此一次,下不為例。”
公孫瓚露出了開懷的表情。
于是,公孫瓚果然依照前言,親自駕車將劉儉從劉舍迎往了縣署,這對兄弟的這一番小小過節,就此煙消云散。
劉備和劉周在家等待,到了晚間也不見劉儉回來,派人去問,公孫瓚的人回復說劉儉今夜居于縣署,與公孫瓚有大事相商。
這讓劉備頗為郁悶,劉儉一夜不歸,不知為何,他竟然如同沒有了主心骨一樣,很不自在。
也難怪,十年了,劉備天天顛顛的跟在劉儉身旁,哪怕是緱氏山學經,二人也是形影不離,劉備甚至提出過幾次相與劉儉抵足而眠的要求,以近兄弟之情。
但奇怪的是,劉儉對這個要求,從來都是婉言謝絕,一丁點都不感興趣。
別的都好說,這個堅決不行。
一夜過后,劉儉還是未歸,劉周和胡氏不急,反倒是給劉備急的夠嗆,幾番派人去問,得到的答復是劉儉與公孫瓚連日相談甚歡,議計未定。
劉備心中很是郁悶,這小子如何還不著家了
不過劉備心中惦記,劉周和胡氏反倒是一丁點的焦慮都沒有,相反的,他們都覺得兒子能耐大,能和縣君一同連談數日不歸,這得是多大的本事。
劉周興奮之余,第三天晚還招劉備陪他喝了幾卮。
第四日早晨,劉儉依舊未歸,劉備心中郁悶,遂出門去找簡雍和張飛談心了。
他心中很是惦念,什么事情能連談三日尚還談不出個結果
阿儉該不是有麻煩了吧趕緊去找兩位賢弟議計議計。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