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平叛的都是漢朝家賊,對陣真正窮兇極惡的異族鮮卑,還得是看董卓,夏育,田晏這些常年鎮守邊塞的涼州宿將。
他更不會覺得自己會比段颎,張奐這些人還強。
盧老師最大的優點是明己。
劉儉很清楚盧植的苦心,他一邊按照盧植的吩咐,開始派人暗中聯絡鮮卑各部首領,一邊跟夏育學著在草原如何行軍,如何打仗布陣。
打仗是一門經驗活,同時也是一份天分活。
有的人天分好,看到山水地勢,就大概能夠聯想到如何安營扎寨,掐住什么地方的關鍵要道能夠保證防御敵人的偷襲,但這只是基本。
有的人經驗多,能夠依舊地勢,分析何處水源汲水方便,糧草的補給何處可通,軍營中軍士們的操練制度,賞罰懲獎的力度,將士們對于這場戰役的信心,到底什么時間跟對方交手最合適等等。
同時打仗也是一門統計學科,你要清楚你手下兵卒的優勢劣勢,這些人里有多少能真打,有多少只是能充個門面,有多少人水土不服生病,有多少人不能打仗得去搞后勤,還有多少人信念不堅定,可能會窩里反。
真到了戰場,排兵布陣更是類似于一門藝術。
怎么排能玩死對方,這個就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清楚了。
總之,劉儉跟夏育學了很多,但也有學不明白的地方。
不明白的,他就去問盧老師。
劉備也和劉儉一起,憑良心說,在打仗這一塊,劉備的天分比劉儉高一些,他學到的東西有時候甚至超過了劉儉,劉儉有時甚至還需要向劉備請教。
時過境遷,漢軍與鮮卑不斷的發生交戰,劉儉也在不斷的努力分化鮮卑東西各部。
最終的結果,是劉儉分化鮮卑的成果讓盧植感到很滿意。
他覺得確實沒有看錯人。
東、西部鮮卑的各部首領幾乎沒有一個看好和連的,在他們的眼中,和連根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
至于你問他們,如果和連不是一個稱職的鮮卑領袖,那誰是呢不出意外的話,他們一百個人里,得有九十九個回答是他們自己。
這對鮮卑不是好事,對漢軍可是大好事。
他們越是對自己表示自信,盧植和劉儉的分裂工作才能做的愈加到位。
不想當大汗的胡人,不是好鮮卑
隨后,事態發生轉變了。
漢軍和鮮卑交鋒,按道理來說漢軍出塞,北地的大漠和草原應該都是鮮卑的主場,雖然檀石槐病重,但鮮卑依然可以和漢軍打的有來有往,就算是暫時不能將他們徹底的擊潰,也應該可以勉強維系個不勝不敗,最不濟跑就得了萬里大漠草原,如此大的縱深還躲不開漢軍嗎
但雖著冬日的降臨,鮮卑內部發生了重大變故,一直拖著久病不愈身體的檀石槐終于病逝,享年四十五歲。
檀石槐的死,代表了鮮卑一個偉大的時代落幕,同時也代表了鮮卑開始由盛轉衰。
就這樣,早就守在父親床邊等著繼承大位的和連,接替檀石槐成為了鮮卑三部的首領。
但可惜,和連的屁股還沒等在大汗的位置捂熱,受彈汗山王庭控制最弱的西部鮮卑就整體叛亂,他們直接脫離了鮮卑三部,完全獨立了出去。
和連當大汗我呸
老子不跟你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