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邊郡勢力較大的鮮于、于、齊家等大族,在與劉虞結交的同時,自然也不會忘記了結交這位幽州第一軍人。
正如劉儉所說,幽州賊寇林立,地方的賊寨數不勝數,這其中龍蛇混雜,有一心想當賊跟朝廷抗到死的,也有被迫遁入山林當黑戶的,但實則只是因生活所迫,當賊的決心沒有那么堅定的人。
如此,關羽按照劉儉的說法,一邊招募兵將,擴大影響,一邊暗中收攬一些心向光明的賊寇。
這李大目就是幽州境內的一賊寇頭目,因為眼睛大,因而被同行們以李大目之稱,反倒是他自家的本名根本就不提了。
見微知著,漢朝的綠林草莽起外號的本事實在稀松平常,眼睛大的叫李大目,騎白馬的叫張白騎,跳的高的叫褚飛燕,嗓門大的叫雷公。
遠沒有后來的什么呼保義玉麒麟智多星入云龍這些豪杰綽號來的響亮。
就是跟再往后的山雞、靚坤、大佬這些綽號相比,也顯得遜色不少。
甚至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不過李大目被關羽舉薦來,對劉儉而言是一件好事。
他的本事倒未必比羽則強,但好在他是賊寇出身,還是一方首領,有這樣的人隨同劉儉雒,至少每到一處新地界,他都能盤明白當地的黑道。
這年頭,京也不是尋常人家能隨便就的,非得有人有勢,黑白兩道都能盤明白不可。
不然,這一千五百里地,很有可能就是通往酆都之途了。
一行人收拾完畢后,劉儉和鄭慈拜別父母,就開始向著雒陽出發。
這一路,卻是見到了很多讓人意外的“風景”。
幽州境內,這一路的行程倒是沒什么特殊的,反倒是越往中原走,越是能夠看到凄慘的景象。
越接近中原腹地,一路的流民氓首反倒是越多,餓死在路邊的白骨死尸也是逐漸變多。
在這個年代,農耕之地尚未開發完全,一路多有山林野谷,飛禽走獸遍地,因而那些死在路邊的尸骨,不僅僅是腐爛發臭,且還會被野獸啃食的半紅半白,其狀極為凄慘。
偶爾還會望見禿鷲烏鴉盤桓于恐,大面積的打掃清理腐肉,這些飛禽一邊啄食,一邊發出怪叫聲,仿佛是在嘲笑著人類。
這情景雖駭人,但仔細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越是接近中原腹地,世族門閥的數量越多,豪右也愈多。
如此,被兼并土地,喪失生計,流離失所的氓首就越多,因為窮苦,疾病,饑餓而死亡的人數也就愈多。
而劉儉一眾人一路不可能每一日都會有館驛寄宿,大部分時日只能是露宿在荒郊,有時碰到鄉里野寨,便也可以在民家借宿。
從涿縣往司隸,這一路劉儉一行人遇到了兩次劫匪,一次是被羽則令人殺散,一次是由李大目從中周旋,得以通行。
還有一次,他們夜晚的營地溜進了幾匹餓狼,有兩名隨從受傷,隨行眾人紛紛持弓持刀出帳篷四處殺狼。
劉儉也是奔出帳篷去殺獸,但隨即想想不對,又急忙奔回了自己的營地。
果然,這年頭不光是人,野獸不好對付。
成年的男人們被引出營地之后,另有兩匹餓狼暗中潛伏到了劉儉的帳篷偷襲鄭慈。
聲東擊西,婦孺才是狼真正的目標
好在劉儉趕回的及時,射殺一狼,又用長劍刺死一匹,救下了鄭慈。
那一晚,鄭慈嚇壞了,一宿沒睡,在劉儉的懷中哭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