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沖著門外喝了一聲,便有人將一口木箱抬了進來。
木箱之后,都是一卷一卷的簡牘。
劉儉疑惑的拾起了一卷,大致的看了看。
里面的內容,大多是黃巾起義之后,劉續向黃巾諂媚求存的信箋,雖然沒有直說投降,但意思大概也就是八九不離十了。
“這些是你在何處找到的”劉儉疑惑的看向王明。
王明道“何處找到,恕末吏不便直言,但個中內容,卻皆據實可循,若方伯不信,大可去問安平王,便知端倪。”
劉儉合上了手中的簡牘,對王明道“既如此,我便隨你往信都走一遭。”
兩個人輕裝快馬,來到信都,劉儉立刻去見安平王劉續。
安平王劉續身著素服,見了劉儉之后,行為有禮,頗知退讓。
也難怪,這是大漢朝大部分諸侯王的常態。
這個時期的諸侯王在名義上確實是王,但也僅僅就是掛了那么一個“王”字而已了。
在一郡之首和一國國相的面前,這些王還是非常懂的退讓謙恭的。
因為諸侯王沒有行政,軍事,人事等各項權力,一國財政軍權盡在國相手中,甚至國相向中央遞交一份關于諸侯王的諫言,都可能導致他們被廢國。
因為歷代皇帝防諸王防的太緊。
諸侯王有什么
簡單而論,就是第一代王建國時,朝廷敕封給他們的土地,還有土地上那些遺留給他們耕民。
與其說是諸侯王,倒不如說他們是莊園主更妥帖些。
但是有的諸侯王,甚至還不如地方的豪右和莊園主,因為他們所受敕封的土地以及可以領俸的額度,在大漢中央是被登記在冊的。
名門豪右可以無休止的去兼并土地,藏匿人丁,但諸侯王很難做。
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內無統治權,而食祿以征斂封邑內民戶賦稅撥充,其數量按民產計算,也就是諸侯王每年的收益,是與當地財政收支掛鉤的朝廷特別是帝王,或許可以允許豪右兼并私產,但是絕對不會允許諸侯王的行為越界。
說白了,漢室中央打造的諸侯王,是不允許你碰權,也不允許你碰土地和錢,只允許你到月吃租子,要不就往死里收拾你。
你敢不聽話沒法不聽話,一國的國相執掌軍政都是朝廷的人,時時刻刻在盯著這幫姓劉的。
在這樣什么都不能干的情況下,大部分的諸侯王都被養成了廢人,啥也不能干啥也不會干,只能是按年等著伸手吃租。
沒辦法,畢竟劉氏剛建國時的那幾位諸侯王實在是太能作妖,令漢室江山之后所有的皇帝對諸侯王這個崗位都心有余悸,百年來無所不用其極的在死命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