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他還命能工巧匠在城頭打造投石車。
劉儉在冀州,對學經的人,他不是很在意,他看重的是那些擁有各項有利于民生技術的人才。
雖然這些技術性人才,大部分也是士族出身,但既然他們選擇主攻醫學,建筑,草藥,冶煉,就說明他們沒有在五經學說上面下過大功夫。
如此,就注定了這一批人的仕途非常有局限性。
對于這些特殊的人才,劉儉是非常重視的。
他特意在冀州設立了兩大機構,并再各郡縣為兩個機構設立分支。
一個機構,號稱“招技館”,招攬技術性人才的意思。
另外一個機構,則是“義舍”。
這兩個機構,相輔相成,可以為劉儉招攬更多的技術性人杰。
其實對于第一個機構,劉儉一開始的目地,是想要叫做“招賢館”,但后來尋思了一下,暫時放棄了。
雒陽的朝局還沒有崩,董卓也并沒有弄垮太學,察舉制的整體大框架還在,若是公然以“招賢館”為名來充實冀州的政治官場,很容易使劉儉成為眾矢之的。
有董卓在,劉儉沒必要去當第一個掃雷的人。
所以,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劉儉先只是設立“招技館”,收攬大量的醫者,冶鐵匠人,造橋建筑等人才,并在各郡各縣各鄉設立技術性崗位,提高他們的待遇和地位,但卻不予以他們的行政權力。
同時,劉儉還設立了“冀州科學署”,作為一項專門負責技術與發展的公立機構。
所以說,冀州本土的各項民生科技發展,都是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但除了民生之外,軍事方面的技術也在其中。
就類似于劉儉現在在歷城上使用的城頭拋石機。
拋石機在中國的歷史上非常悠久,到了漢朝以后,各類的拋石機已經遍布于南北的各營軍中。
無論是用來作為進攻之器,還是用來作為防守之物,在大漢朝各軍之中,拋石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型裝備。
當然,并不是說每一個城市和每一個軍隊所擁有的拋石機質量與精確度都相同。
菜刀還有好壞之分,更別說是拋石機這種大型器械了。
射程掌控的越好,材料越堅固,承載力越強的拋石機,就越是好機器。
但并不是哪個地方都會有好機器。
古代與后世不同,沒有什么所謂的品牌產品,同一個牌子所生產的物品都是差不多的。
物品多是代表工匠個人意志的產品,并無絕對的標準。
因為生產力和科技的原因,同一撥人所造出來的東西,件件都不一樣,檔次也是參差不齊。
沒有什么所謂的質量關,有了好的技術性人才,就等于有好的產品。
而這一次在歷城上所建造的拋石機也是一樣,都是由“冀科院”的能工巧匠們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精心設計,由清河的生產基地,運送現成部件到歷城安裝。
這些拋石機都是經過調校的,雖然不能說是全大漢最好的,但絕對是上乘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