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被挖好隱藏的壕溝,終于被西涼軍踏破
最前方的涼州軍士們連人帶馬,掉落在了早就已經插好了倒刺的陷坑之中,尖銳的木刺刺穿了他們的身體,坑中塵土飛揚
“轟隆,轟隆”
壕溝之中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慘叫之聲。
而后面的涼州軍士們沖擊的太猛,前軍生變,他們想要停步,勢比登天。
看到陷坑的士兵們想要停住腳步,但他們后面的人根本沒有給他們機會,倉促之間就將他們推擠到了坑中。
剎那間,慘叫聲,悲呼聲,咒罵聲,戰馬的悲嘶聲,兵器的碰撞聲,響成了一團,猶如“營嘯”一般。
若是再高處看,西涼兵此刻就如同是一鍋底水煮了過多的餃子,在那條長長的陷坑中,層層疊疊的馬體人體擠在一起,互相糾集著,拉扯著,擁擠著,分拆不開。
而后方的士兵費了好大的力氣之后,終于停住了腳步,被堆積擁堵在了城門的前后,越聚越多,人擠人的匯集在了一處。
“放箭”城頭上的高覽大聲吼道。
號角聲響徹在了延津縣城之內。
青州兵的步兵從左右兩面沖了出來,從側面向著城門處沖去。
而陷坑的正面,密集的長矛兵在前掩護,弓箭手在后,突然出現在了陷坑的不遠處。
還有那些埋伏在縣城內屋舍之中,還有適才在城頭一直隱而不發的弓弩手都紛紛現身。
“放箭”
“放箭”。
在這種設伏包圍的情況下,敵人都聚集在一起,最有力的進攻武器莫過于箭。
青州多木,其弓箭之利,相比于荊揚雖然差些,在大漢朝也是位列前茅。
將士們一邊向前逼近著,一面放出死亡的箭雨。
剎那間,箭如飛蝗,雨點一般持續不斷地落在敵人陣中,前排的敵兵因為陷坑阻擋了腳步,無法挪動身體,隨即被弩箭穿倒,人死馬亡,血肉橫濺,密集的箭雨一層層覆蓋在那些集中在一起的軍士們身上。
城墻上,軍士們亦是開始配合城中之兵,向著城下聚集的西涼兵放箭。
很快,在眾人的眼前,城墻之下就生長出一片“箭田”。
西涼軍乃是天下強兵,同時他們在作戰時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個人英雄主義甚強,冀州和幽州的將領們也有這個習慣,或者說,北方的將官很多都有這個習慣。
很多的中階將官,都習慣于沖鋒在最前面。
這樣做,固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手下兵馬的士氣,激發他們最大的斗志,但是卻也最容易造成首領的損傷。
而現在的西涼軍隊,很多的別部司馬、曲軍侯級的人物都已經隨著大隊人馬沖入城內或是城下,進入到了冀州軍的射程之內。
首領一傷,全員便亂,就很容易陷入指揮失靈,致使軍隊潰亂。
不過就算是如此,西涼軍居然還是可以的發起一定程度的反擊,目前被困在城內和城下的士兵,大概是數千人左右,人數雖然不少,但失去了陣型,將弱點暴露于敵人的兵刃之前,他們的反擊就變成一種笑話,只能翻起一點小小的水花,隨后就被箭雨淹沒了。
待箭雨停下之后,冀州軍的長矛兵和刀盾兵沖上前去,長矛兵按照事前的吩咐,先是集中在陷坑之前,對著陷坑內的西涼兵們一陣猛戳
血花四濺,痛苦的悲鳴聲從陷坑中傳出。
很多向坑外攀爬的涼州士兵,猶如野獸一樣發出了最后的哀嚎后,便永遠的沉睡在了坑中。
而隨后,一名騎著白馬的青年戰將率眾從正面沖了過來
而隨著這名戰將的到來,冀州軍的士氣陡然提升
是趙云
隨著趙云的到來,戰局立刻又有了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