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護與呂布之間不和,相國也不可能不知道,然依舊讓大都護與呂布同來對付劉儉,所為者也不過是為了讓兩位彼此制衡而已,”
“相國乃精于權術之人,用兵自當如此,都護與呂布本當同往,共同攻伐,或互彼相助,或互為制衡,這也是相國想看到的,”
“可那呂布卻偏偏不尊大都戶的號令,不但冷嘲熱諷大都護與華督,激大都護與華督自行率兵前往,他卻不與二位一同行動,”
“身為左路都督本當受大都護的節制,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自己躲在后方殿后,華將軍乃是勇猛憨直之人,呂布用這種方法激華將軍,他豈能不失去理智去爭立功”
“依我看,這事兒呂布逃不開干系將軍可將這個中事宜向相國進諫,明言原委,料相國必有公斷”
說良心話,成堪的這一番言論純粹是有點兒臭不要臉
你管呂布激不激你,但都是伱們自己樂意往前沖。
結果你們失敗了,到頭來反要把責任推到人家呂布的頭上
這事兒怎么想怎么沒有道理
西涼軍中的勇士大部分也都不屑于干這種推諉責任的事情,但胡軫這一系在西涼軍中屬于特例。
胡軫雖也是勇猛善戰之人,但詭詐心思較多,為人也不直爽。
其在西涼軍中屬于一個小人,因為其家族與董卓的家族利益輸送較多,且當年董卓在涼州募兵之時,胡軫的家族也給予了董卓極大的支持。
且兩族也有晚輩結親通婚,故而胡軫在西涼軍中極得董卓的信任和重用。
在東漢末期,各路軍閥任用將領,雖然也多看其才干,但更多時候還是基于利益糾葛。
并不是什么有才學,有才能的人就一定會受到重用的。
有才學沒背景的人被重用,這實際上并不符合古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這是赤裸裸的殘酷現實。
便是曹操,一生推崇唯才是舉,幾番下招賢令,然其政在軍中所用的最高階的武官,也都是曹氏和夏侯氏的親屬。
董卓就更不能免俗了。
胡軫聽完成堪的諫言,瞇起了眼睛,思慮片刻,方見他緩緩點頭道“有理”
倒不是用這種方法可以使胡軫逃避責任,他身為大都戶,該負的責任他是必須要負的
但若是能把呂布拉下水,胡軫也絕對是在所不惜。
想通了這一切之后,胡軫言道“罷了且不管如何,先寫書信給相國稟明此事再說。”
而就在華雄針對陽夏城進行的攻略失敗之時,董卓在與袁紹的戰爭中又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雖然蔡瑁、黃祖、文聘等人固守在陽夏縣,防守的異常嚴密,沒讓董卓攻略,但董卓畢竟是長于征戰之人,且看事頗準,也有手段。
針對對方的龜縮戰術,董卓也采取了相應的策略。
他在陽人的周邊開始對南陽一些望族的家族產業進行打擊。
打擊的理由很簡單,也有官方名義,就是說他們私通張角,是為謀逆。
當年劉儉曾經將張角遺留下來的書信交付給了董卓,這也使得董卓在朝堂之上擁有了制衡攻擊高門望族的把柄。
張角當年起事,各郡望族或多或少都與張角有所勾連,所為者就是希望借亂能夠在官方攝取家族利益。
如此自私之舉,置國家利益于不顧,是東漢末年豪右諸族的一貫常態。
但是誰能想到這些書信到頭來竟然會落在了董卓的手里、實在是讓人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