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中原地區家族數量遠非幽州可比,家族與家族的政治利益也是鏈條最多,最全的。
而類似邊郡之地,水應該是清澈一些,并不那么混濁,畢竟這里的政治資源相比于中原要少很多。
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關羽所在的河東郡因為臨近司隸,所以在關羽看來,他家鄉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往來,家族與家族的利益糾葛,在大漢朝是最為復雜的,名列前茅的。
可結果自打他到了幽州之后,關羽才發現,和幽州諸郡相比,河東郡的政治復雜程度都可以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實針對幽州的這種復雜情況,歷史上就多有記載。
三互法在設立之時,是為了防止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間以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倒是官員選用艱難,因為被選用的官員之間,彼此盤根錯節,家族關系都實在是太過復雜了。
其中,幽,冀二州長官久缺不補,三府選舉,逾月不定。
幽州的復雜程度,竟和冀州相若。
而其實,邊郡之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則因幽州雖然是邊郡,但距離冀州實在太近。
其地域與同為邊郡的涼州還不一樣。
涼州之地,漢羌混居,且距離中樞遙遠,民風彪悍,被東漢王朝中樞政府的滲透程度相對有限。
但幽州之地,一馬平川,且跟冀州的距離太近,被漢王朝士族與士族裙帶關系那一套滲透的最為厲害。
雖然邊郡缺少中原地區的人事政策與經學作為利益樞紐,但是幽州地區有一項東西,卻在本地成為了一項令中原人都無法觸及的龐大利益鏈條。
那就是異族外交與邊郡戰事。
幽州是一個很敏感的地方,幽州與并州承載著防備大漢朝北方最強大敵人的重任。
邊郡的各大家族在對外戰爭中逐漸崛起,彼此相互勾連,使家族在戰爭的滋養中逐漸壯大,而因為異族的存在,也使得漢朝中央政府,對這些邊郡的大族多少有一些顧忌和依賴。
畢竟,北方的情況實在是太復雜了。
幽州北面不但有常年與大漢王朝為敵的鮮卑,還有雖然依附于大漢朝,卻又總是時不時造反的南匈奴王庭和烏桓。
當然,若是再往東北看,還有高句麗和挹婁,雖然這些番邦對大漢沒有什么威脅,但他們與幽州相距極近,遼東郡與高句麗和挹婁的距離,幾可說是咫尺之遙。
也正因如此,高句麗與挹婁之間與漢朝內地的通商,也大多通過幽州的本地家族,致使幽州本地家族與東北的國家之間往來甚密,成為了維護漢王朝與鄰國溝通的中間力量。
經過了劉儉與關羽,張飛等人的一番分析,關,張二人也大概明白了劉儉針對幽州所要做的事情了。
“我身為宗親,更兼還是幽州本地人士,今番討伐二張,絕不可能僅僅只是以殺死二張,收復幽州為目地,這些事太過簡單了”
“幽州我的家鄉,既然已經要收復家鄉,那就要整合鄉中之力,以鄉為基石,做一些真正的有利于國家的大事”
關羽言道“幽州諸豪多年來仗于軍功,彼此關聯,勢力逐漸龐大,而在對鮮卑,匈奴與烏桓諸事上,他們也都有著最有利于他們本家利益的處事之法,并不以朝廷利益為先,而歷代刺史,郡守,為了能夠在邊郡積攢功業,也一貫于兩相各取其利,使他們逐漸做大,雄踞邊疆,例如遼東和遼西的兩大公孫氏,也有現如今在漁陽郡反叛的張氏,皆是依仗在邊郡之地多年積攢下來的實力,而敢行常人所不敢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