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朝會,即使是華雄等一眾西涼兵也不能帶著配劍,著履上殿。
不過即使不佩戴武器,華雄眾中西涼兵的威懾力,也足矣讓滿朝中人生畏。
“啪,啪,啪,啪”
華雄在大殿中,來回挪動著步伐,每一步的腳聲,都重重的擊打在在場人的心中。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朝臣都是心驚膽顫,壓力異常之大。
很多人都開始額頭流汗。
“相國到”
隨著殿外的宦官高聲呼叫,就見董卓大步流星走進來殿內。
今天的董卓也已經與以往不同了。看書溂
他也是全副武裝,身披玄甲。
董卓來到大殿的最高位上,來回掃視著在場的一眾人。
“諸位,今日朝聚,老夫想要與你們商討兩件大事。”
“這第一件就是咱們一直在商討的,敲定從雒陽遷都長安的細節此事,已經商定,不必多言,諸公只管對如何遷都諫言,有什么好的想法,但說無妨。”
這一番話說出來,非同小可。
誰也沒有想到,董卓居然不與眾人商議到底是否遷都,而是就遷都的細節開始與眾人商議。
朝臣們瞬時間就憤怒了。
先前的朝堂中,楊賜隨先帝劉宏而去,去年,袁隗,袁基兩個人被董卓殺害,望族魁首在短短數年中相繼而亡,致使能夠統領滿朝公卿貴胄的領軍性人物,暫時出現了真空。
現在想在朝中,尋找一位袁隗或是楊賜這樣的人物,已經找不到了。
古文經與今文經在天下的勢力依舊是涇渭分明,不過朝堂之中的士族公卿,繼袁家和楊家之后,倒也是出現了幾位杰出的人物。
雖然沒有達到類似袁,楊兩家家公那樣一呼百應的境界,但卻也勉強算是能夠各成一派了。
似現在的司隸校尉張溫,司空荀爽,接替袁基的太仆王允,少府楊彪,司空淳于嘉都逐漸在朝堂中崛起。
而此番頂住了董卓的壓力,不贊成遷都的人就是以這幾個為首的。
雖然這幾個人平日里很少有串聯,但是在遷都這件事上,他們還是非常一致的。
聽董卓說出了這樣的話,楊彪當先站了出來。
“自光武中興以來,雒陽便是我大漢帝都,祖宗太廟皆在此處,不可輕易遷移,陛下若妄自遷都,又有何顏面對先祖光武”
楊彪很是聰明,他沒有直接質問董卓,反倒去詢問天子劉辯。
劉辯是個懦弱的性子,他沒有說話,而是小心翼翼的看向旁邊的何太后。
何太后冷笑道“楊愛卿此言差矣,光武中興,雖定都雒陽,然高皇帝創立大漢之時,則是定都長安,高皇帝乃是光武之祖,那光武中興定都之時,可曾想過,日后有無顏面去見高皇帝”看書喇
何太后這話雖然說的有些道理,但平心而論,說的卻極沒有禮貌。
而且多少有些難聽,甚至有些數典忘祖的嫌疑。
卻也難怪,畢竟是一個屠戶之女,說話又哪里會顧及得了那么多
楊彪聽了何太后的話,心下大怒,他剛想回言,卻徒聽董卓說道。
“老夫,適才說了,議如何遷都乃是第一件事”
“這一件事已經是老夫與天子所做出的決定,斷沒有更改的可能,諸公不必多議,咱們只管看第二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