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抵達了懷縣后,立刻以韓家的名義,集結了河內郡的諸大望族豪右,向他們闡述此事因果。
他告知諸人,王匡是接受了袁紹的號召,要斷劉儉糧道,要謀害劉儉與其三萬精兵的事。
若是沒有盧植的書信在先,王匡這么做倒也是無可厚非,勉強能讓人接受。
但是他利用盧植的書信來騙取劉儉的信任,這事兒王匡就沒理了。
而且這件事沒有人能替王匡洗白。
因為王匡已經帶兵在劉儉的糧道上安插了三座大營,這就等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再加上韓浩主動出面作證,同時,他還親自前往王匡的府邸,搜出了王匡勾結袁紹的書信作為證據。
這封書信到底是不是真的,也只有劉儉和韓浩知道。
當然,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也沒有人會特意管這封書信到底是真假與否了。
因為一切的證據都指明了王匡背叛劉儉,這事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當然,就算是河內郡有誰心中有疑慮,或者是有猜疑,他們也斷然不會說出來的。
除非他們傻。
要知道,現在的劉儉已經是勝利者了。
為了一個死人與勝利者為敵叫板,這事怎么想怎么也不劃算啊。
河內郡的風波,就在韓浩的幫助下,被劉儉壓了下來。
而且為了表現自己的公正無私,劉儉也沒有讓自己手下的人占據河內,或是派人接替王匡的位置。
他只是將河內有名的望族召集到了一塊兒,與他們共同商議王匡死后,河內郡應如何安排后續事宜。
會議中,韓浩主動站出來表示,希望朱儁能夠接替韓浩的位置,成為河內的太守。
至于舉薦朱儁為太守的理由,那確實是相當之多。
首先,朱儁家有精兵強將鎮守河內多時,可以保護河內諸家的安全。
另外,朱儁也比較熟悉河內郡的情況。
而且河內郡東臨黑山軍,西連白波軍,屬于一個較為危險的地界。
一旦河內郡有事,就很容易被賊寇瞄上,慘遭劫掠,到時候受損失的不但是平民百姓,望族也是一樣。
但是如今,王匡已經死了,泰山軍也慘遭屠滅,河內郡的守備力量降低了一大半。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不想一個好辦法穩定河內郡的局勢,黑山軍和白波軍打來的概率一定會非常之大。
而要穩定河內的軍事局勢,名將朱儁的存在則非常重要。
所以劉儉在這個時候提出讓朱儁擔當河內郡的太守,還是非常符合河內郡人的利益的。
而且劉儉既然能夠讓韓浩當眾把這件事提出來,那就是此事已屬必然,河內諸族的人必須答應。
最后,在“征得了”諸人的意見之后,劉儉決定上諫朝廷,表朱儁為河內太守。
河內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雒陽以南,袁紹,曹操,呂布,牛輔都知道了。
這下子,這些原本在司州境內殺的熱火朝天的勢力,都變的異常緊張起來。
劉儉若抵達司州,司州的局面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對他們每一個人而言,或許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