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徐州風起云涌之時,雒陽方面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司徒荀爽終于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相比于歷史上,這個時空的荀爽多活了三年。
身為荀氏八龍碩果僅存的一人,荀爽的離去,在整個朝廷,在整個士林,在整個古文經界,都引起了一場巨大的地震。
為荀爽奔喪的古文經學子,以及憧憬荀爽的士族,涌入京師者不下萬余。
天子劉辯下旨稱荀爽耽道樂古,志行高潔,追謚慈公。
荀爽臨終時,曾囑咐荀攸,就將他就地安葬在長安,不要大費周章的移尸回潁川,空耗物力財力。
荀攸謹遵荀爽之意,一面在京師荀府設靈堂拜祭,一面派人去南陽,尋荀爽之子荀棐等諸子入京為荀爽守孝。
荀棐如今在袁紹帳下為官,聽聞消息后,遂拜辭袁紹。
荀棐的經學造詣極高,但政治和謀略能力一般,袁紹之所以留他在麾下,并不用其才,只為用其名,因而就是放走荀棐,袁紹也不心疼。
左右如今,荊州和豫州的形勢已定,他袁紹已經稱雄于南,少了一個荀棐,并無大礙。
除了各地仰慕荀爽的古文經士子和清流之外,各地的豪杰霸主,也皆紛紛派人前往長安,為這名古文經宿老吊喪。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劉儉。
而劉儉總共派遣了三名使者前往長安慰問吊喪,分別是孫乾,魏攸,段訓。
三人到了長安之后,代表劉儉向荀家人表示了慰問。
對于劉儉的這三名使者,荀棐倒是沒什么感覺,畢竟來吊喪的人太多了,不過荀攸在接待這三個人的時候,卻多少有點異樣的感覺
具體是什么樣的感覺,荀攸也說不出來,反正他總覺得這三個人看自己的眼神有點那啥。
但荀攸也并沒有過多的在意。
三七之后,身為人子的荀棐便主守孝之事,而孫子輩的荀攸,則主要負責協助接待。
畢竟大漢朝沒有飛機和火車,很多人知道了荀爽的死訊之后,天南海北的趕來吊喪,抵達長安之后,可能都是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于一季之后的事情了。
所以,類似于荀爽這樣的人物,靈堂的拜訪和喪期一般都是非常長的。
而這一日,濟陰李氏又來了幾位有名的古文經大家前來吊喪,引薦之人乃是其等同郡之人董昭。
而劉儉的三位使者,也隨同幾個人一起又來了靈堂。
荀攸有點兒沒鬧明白這幾個人為什么混在了一起,不過他還是按照禮節招待了這些人。
這些人大老遠的前來給荀爽吊喪,而且他們的身份又都不俗,特別是以孫乾魏攸等為首的三人代表的還是河北霸主。
而荀爽在世之時,通過撫遠大將軍一事,已經讓荀家與劉儉有了政治上的接洽往來關系,彼此之間也不算是陌生了。
所以這頓飯,荀攸說什么都要親自陪著吃。
他敏銳的感覺到這頓飯會帶給他一些驚喜。
吃了一會兒飯之后,董昭突然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