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劉備的速度居然如此之快。
按照當地人的設想,每到了一任新的刺史或是新的太守,哪怕是什么牧守的話,到任之后應該先是去結交當地的高門望族,在取得地方的政治話語權與支持之后,然后在通過諸家一致的同意情況下,方才著手一點一點去治理徐州的政務,或是改變原有體系。
但是一上來就這么大刀闊斧的改革,實在是讓人有些無法接受。
雖然陳珪是表示了支持劉備,也表示要支持劉備推行屯田與科舉,然光是這兩樣新政在徐州徹底的落實,就已經會大幅度改變地方的格局,觸動當地豪門望族的利益自然更不必說。
可如今,劉備顯然還不滿足,在徹底落實屯田制與科舉制的同時,還要繼續深入的去加強官署的權力,實施新的政策。
首先自然是當年平定冀州時的那幾板斧了。
河北商業協會再次由劉備牽頭進入了徐州,收納徐州當地的愿意讓渡利益的家族,組成新的利益鏈,分配產業。
而愿意重新抓住這個利益鏈的,大多數是徐州中下層的寒門之族。
而當徐州原先最頂級的望族和閥閱反應過勁來的時候,利益鏈的規劃已經被重新劃定了。
其實按道理來說,徐州本體的望族閥門在利益鏈被重新制定之后,只要表示不同意,亦或是向劉備表示反對,并緊緊的死攥住他們現有手中的利益鏈不外放,劉備一時半刻也不可能對他們怎么樣,說不定還得將原先的計劃推翻了,重新與他們談。
但現在的問題就是,劉備所要建立的產業鏈結構是原先河北方面的產業鏈。
也就是說,劉備要引入產業,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商業體系。
這種事情可能嗎
當然是可能的。
因為劉家兄弟手中掌握著太多太多的籌碼。
別的不說,現在的河北四州就是大漢朝最大的糧倉。
冀州本來就是天下糧倉,經過劉儉這些年的屯田改革,包括各種水車的引入,包括對于農工之事的廣為傳播。
導致現在不論是冀州、青州,乃至于并州和幽州的糧食都是產量大增。
而在這個時代,糧食毫無疑問就是最重要的硬通貨了。
特別是在中原荒蕪,各地叛軍不斷叛亂的情況下,糧食更是重中之重。
徐州是不缺糧食,可這并不代表徐州的糧食就比冀州高產。
河北的糧食一旦轉運到青州,或者是再通過徐州、青州打入徐州的市場,就可以將原先本屬于徐州本地望族的最重要的糧食的產業鏈條重新打亂。
特別是現在徐州本土望族之中所掌控的糧食有限,因為曹操所引發的這場徐州大戰,耽誤了徐州今年的春耕,也幾乎耗盡了徐州庫府的存糧。
或許在曹操北上進攻徐州之前,徐州是不缺糧食的。
但是現在,毫無疑問,徐州缺
除了糧食之外,第二大利器就是鹽。
縱觀整個東南,徐州雖然也是產鹽的,但是相比于青州的產量來說,實在是太低了。
大漢朝誰都缺不了鹽,而除了西蜀方面的井鹽之外,東南這一面,包括青州以北的河北,很多鹽的出處也都是仰仗于青州。
針對鹽務,劉儉和劉虞這些年也做了不少的布局。
原先的鹽務是散落在青州諸家,甚至于青州相鄰之郡的豪右手中。
但是,經過劉虞這么長時間在青州的布局,青州鹽務的產業主動權逐漸回到了官屬的手中。
青州的海鹽業雖然沒有明文標榜,但實際已經成為了官署專門壟斷用于控制民生的產業。
畢竟在劉儉的概念里,類似于糧食鐵器還有鹽這種對于民生非常重要,能夠左右時局的產業不能散落在外頭,一定要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不然的話,一旦有人借著災情或是戰時而炒作糧價或鹽價,很有可能就會造成無數的人家破人亡,而變成大規模的禍亂與叛亂。
青州的鹽業掌握在官署手中,那么青州鹽業對于周邊郡的民生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換個概念來說,就是劉儉可以用青州的鹽來左右徐州延誤的布局。
另外還有青州錦這種硬通貨,包括青州書局的新書以及被徐州士子所極為追捧的青州紙。
這些東西可以說是從民生到精神文化上,全方位的來重新塑造徐州的經濟與人文格局。
就算是這些東西不能完全重新塑造徐州的格局,劉儉手中還有一樣大殺器,那就是河北的鐵器。
河北的鐵器無論是質量,價格還有工藝,都已經是能夠碾壓其他州郡的鐵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