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的信送到李傕手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李傕和郭汜依然是自顧自的在地方平叛,對于朝廷方面的要求,根本就沒有一點回憶,對于王允的私下信件甚至是不予理會。
他們兩個人的態度行為,可以說是正好戳中了朝中望族公親們的痛處。
身為并州人的王允見李傕和郭汜如此不將他放在眼中,當即拍案起身大罵,恨不得將這兩個西涼賊子平吞。
但是大罵歸大罵,王允現在也知道不能對他們兩個動手,不然朝廷將徹底失去了屏障。
無奈之下,朝中公親們又開始針對這次事件進行了一次商議。
最終,潁川名門出身的韓融給王允,楊彪出了一個主意。
這是一個最后的主意。
“只是如今之事,對朝廷大為不利,袁紹上一次沒有拿下函谷關,如今已經被劉儉擋在了東面,現在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徹底的傾向于袁紹,而不能行使平衡之責,袁本初身為四世三公之主,如今雖然勢力廣大,但在政治以及地方利益上與我等公卿和天下望族還是在一條船上的事到如今,我們只有讓袁紹入京主政了。”
王允聽到這兒的時候沒有說話。
其實在某種政治利益上,朝中的公卿領袖們和袁紹確實一直都是相同的,但是袁紹很多悖逆的行為令天子感到不悅,所以,針對袁氏這巨大的地方勢力,朝中公卿的態度,一直都是用他來制衡劉儉。
就算是讓袁紹入朝,王允的態度也是希望袁紹能跟跟劉儉拼的兩敗俱傷,最后再想辦法給劉儉趕走,然后再讓袁紹進入京城。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讓袁紹直接進入了京城,那么,以袁紹目前的勢力和政治影響力,王允等人以后一定要以袁紹馬首是瞻。
雖然袁紹這些年屢屢做錯事,被劉儉設計逼的他天下楷模的頭銜已經漸漸被剝離,但是他毫無疑問依舊是南方的霸主,手下精兵猛將無數。
他一旦入朝,主持朝政,那必然與董卓不一樣,畢竟袁紹也是得到了南方廣大望族世家的支持的,到時候王允他們自然就很難再跟袁紹分權了,最多只能給袁紹當小老弟。
眼看著王允抿著嘴不說話,很是不甘心的樣子,楊彪在一旁勸解道“子師啊,事到如今,我們也沒什么好辦法了,李傕和郭汜這兩個人乃是心胸狹隘的不學無術之人,他們根本看不出眼下的局勢,我們根本不可能依仗這兩個人的。”
“而劉儉前番已經大勝了本初,其實我也不覺得這個時候讓本初進京來會對我們有什么好處,但是讓本初進京,最多只不過是我們甘為附庸,將大權交予他,但是若是讓劉儉進了京城,我們可就是徹底沒有好日子過了。”
“其實這些年來大家有目共睹,論推行新政的力度,劉儉比之于董卓可謂是不遑多讓。”
“如今我們鼓動天子廢除了新政,劉儉心中必然深恨我們,他若是到了長安,與我們就是不死不休之勢啊。”
“所以這事情就看怎么比了,反正相比于說讓本初進京城,總比要比讓劉儉進入京城強百倍。”
王允聽到這兒,不由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他思考了好半天之后,說道“也只能如此了。”
王允聯系李傕和郭汜并沒有任何效果,而李傕和郭汜現在依舊是我行我素,在關中地區拼命的擊殺叛賊,然后劫掠物資。
而李傕和郭汜的行為也算是徹底的惹惱了關中人
原先他們的事情多少還被朝廷那邊瞞著,倒也是不至于造成過大的輿論影響。
現在他們的行為已經被劉儉無情的掀開了,而且劉儉是非常不留情面的,他上奏朝廷,稟奏李傕和郭汜罪行的事件,在天下間傳的沸沸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