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明白人心中明白了劉儉的意圖之后,對陳留王的態度也自然是變的異常恭敬,他們在宴席之中,頻頻舉杯,相敬陳留王。
劉協出身雖然尊貴,但這種情況原先卻也是沒經歷過,不過他畢竟是聰慧之人,驟然面對這么多的叔叔伯伯,卻也能勉強應付,未失大體。
對于劉協的行為,劉儉很是滿意。
至于劉錦,因為害怕諸侯王中有人認出他,故而不敢參席。
畢竟,在天下人心中,張讓早就已經是個死人了。
能少出現,就少出現在這種大場合。
飲酒到了一半,卻見劉儉突然將手中的酒爵放在桌案上,然后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他環顧周圍的一眾劉氏宗親,感慨道“遙想昔年,我等劉氏祖先經營大漢之時,鼎盛之時可謂萬邦來朝,但時至今日,漢室衰微,豺狼當道,天下分崩,九州四海大半皆落于奸人之手”
“可嘆我等身為宗室,卻不能挽救江山,眼睜睜的看著四方擾攘,無數黎庶因苦難而反叛,大漢朝千瘡百孔,相較于昔年相差何止千里”
“我用了十年時間,方才穩固河北,使北地富足,但是這一次來司州和關中之地,所觀所看,皆使人觸目驚心,讓我心中悲苦。”
“世人皆言我破了李響百萬之軍,軍功大盛”
“可我所破的,又哪里是什么百萬雄兵,分明是我大漢朝的百萬子民,百萬因為饑餓,不得不反的子民啊”
說到這的時候,劉儉著實是顯的不勝唏噓。
他滿面悲憤,語調也極是悲哀。
劉虞與劉儉相識多年,他知道劉儉的話并非裝假,他志氣廣大,視萬千黎庶為大漢子女,在劉虞爾等印象之中,天下間沒有一個位居高位之人,能像劉儉一樣的愛民了。
“大將軍不必過于傷感,有些事非一日所成,乃是日積月累,常年積難下來的弊端,大漢朝近年來雖屢遭跌難,但幸虧有大將軍這樣的宗室坐鎮,方才使北地不失,匈奴,鮮卑,烏桓束手,掃平邊患,不適我大漢在內亂之時受外族威脅此皆大將軍之功也”
一眾諸侯王紛紛道“不錯,皆大將軍之功”
“河北如今如此富庶,產業發達,皆有賴大將軍十年運籌”
“是啊,便是在三十年前,河北也不曾像是現在這般富裕”
“鮮卑諸族近年來屢屢分化,為我大漢所用,更是大將軍的功勞啊。”
劉儉聽了這話,很是感慨。
隨后,便見他長嘆道“諸公不必安慰于我,當年先帝托孤于我,是我沒有好好的輔佐陛下,規勸陛下的行為,使陛下親小人遠賢臣,乃至于有大漢今日之禍,我真是罪當萬死”
劉儉如此說話,大家自然不認同。
“大將軍,這如何又是你的錯呢”
“德然啊,你莫要如此自責啊”
“大將軍,你可不能給自己這么大的壓力啊,這大漢天下可離不開你啊。”
“大將軍還需調整心緒,保重身體才是”
這一眾官員的話,讓劉儉很是感動。
“諸公所言令劉儉感動,不過你們也不用安慰于我了,是我的責任就是我的責任,畢竟你們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托孤之臣,只有我是,所以這當中的悲痛之情,你們沒有人會明白的。”
就在這個時候,卻聽趙王劉豫開口道“大將軍為了社稷一片忠義之心,我等皆知曉,只是當今天子實在是無道,親信奸臣妄行惡政,導致如今天下大亂,大將軍縱然有輔國良策,怎奈天子不聽,這也沒有辦法呀。”
“依寡人看,這天下當有德者居之,當今天子雖然是先帝嫡出,但是實在不適合掌控這大漢天下,若是繼續讓他這么胡鬧下去,咱們劉氏江山早晚必毀于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