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軍的第一波援軍,在徐晃,顏良,文丑等人突如其然的攻擊之下,很快就被聚圍殲之。
前來援助的這四個人的軍隊,只是袁紹派遣到這里來支援的第一波軍隊,想來后續還會不斷的有軍隊前往魯陽進行支援的。
依照劉儉的推斷,袁紹一定會在南陽郡聚集大批的南陽郡望,向他們索要士兵和物資,然后再匯集自己手下的兵馬前來魯陽與自己交手。
經過前幾次的失敗,袁紹的整體實力定然是不如自己的他已經無力進行北伐與自己交鋒。
可是一旦他的地盤受到了攻擊,袁紹與南陽的郡望們為了共同的利益,必然是會深刻的綁定在一起的。
為了能守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將自己打出南陽郡,南陽郡的郡望們一定會不遺余力的支持袁紹,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南陽郡的諸族一旦使出全來應對自己進駐南陽,對己方就會形成非常巨大的阻礙。
因此,對于劉儉來說,趁著圍住魯陽,先將趙云,徐晃,顏良等幾路兵馬暗中召集回來作為奇兵,然后對這些前來增援的兵將進行打擊,最大幅度的削弱袁紹和南陽郡望的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戰略,雖然耗費點時間就是了。
那不到一萬的援軍沒有想到,還沒有碰到劉儉的主力兵將,就突然遭到了從其他幾個方向來的兵馬給攔截住了,這導致他們的陣型在第一時間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同時也沒有辦法能夠及時的應變。
精銳的北軍攻來,四路援兵一觸即潰。
第一路的楊靈本人被河北軍的校尉蔣義渠殺死。
第二路潁容本人并不長于戰陣,在軍陣大亂倉皇奔逃的途中,被流失射中了后頸而亡。
第三路的主將,是南陽鄧氏的鄧義,其人出身望族,家族之勢各大漢朝都是極為有名的。
鄧義自幼在其家族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包括在軍事方面。
所以在這幾路支援的兵馬當中,鄧義所率領的軍隊是軍容最嚴整,而且遇到突發情況之后冷靜的最快的一支軍隊。
鄧義指揮手下人,以極快的速度將兵馬排成了陣勢。
他與前來阻攔他的文丑軍隊交鋒,臨陣指揮,倒是頗有大將風范,倒是讓文丑軍一時之間不能破其陣勢。
但是很可惜,鄧義的軍隊數量不多,而且畢竟是遭受突擊的一方,而且突擊的地點還是在平原上。
他能夠盡最大努力攔住文丑對他的攻擊,卻無法料到又有顏良派遣一支軍隊從他的側面殺了進來,使他首尾不能相顧。
最終,鄧義的軍隊也是慘遭殲滅,而鄧義本人則是在軍隊被滅之后,羞愧的自刎而亡。
至于汝南西平的名士和洽,這次也單獨領了一只兵馬前來支援,和家雖然是名門,和洽本人也算是自幼多讀古之兵書,但是在臨陣方面的經驗卻相差很多。
他的兵馬被趙云攻擊后,幾乎就是一擊即潰。
而和洽在面臨生死危機之時,無奈之下,只得立刻向趙云表示愿意歸降。
趙云本身就不是嗜殺的人,對手既然愿意歸順,那對于他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他隨即停止了對和洽一眾的進攻,隨即吩咐手下的將士將這些人統統看管起來。
受降之兵在原地圈禁,而趙云本人則是押解著和洽火速返回了劉儉所在的丞相大帳。
見了和洽之后,劉儉并沒有對他怎么樣,反倒是熱情的接待了他。
荀攸、郭嘉與和洽都是出身于同郡之人,彼此之間早就互相仰慕。
雖然大家所走的道路不一樣,荀攸和郭嘉走的是支持劉儉,讓這個國家走向一個新的時代,繼續向前進步之路。
而和洽則是為了家族的利益,擁護袁紹以及舊的規矩。
但這卻并不妨礙他們這些潁川名士彼此之間互相敬仰。
當然,通過今日一戰也能夠看得出來,和洽與郭嘉、荀攸相差的距離著實還是遠,這不是才能上的問題,而是他們的胸襟與膽識的問題。
和洽歸順到了劉儉的麾下,成了二主之人,就算他依舊是汝南名士,但今日之舉也體現了他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