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不在豫州繼續與趙云爭鋒了。
經過了與手下們的一番探討,他也知道了自己現在不適合在豫州繼續駐扎了。
于是,他號召手底下的兵將,一面開是整點兵將,一面開始逐步的向南面撤離。
趙云的軍隊就在陽翟不遠,孫策決定親自擋住他。
他親率兵將斷后,以防備趙云對他進行突襲。
這也是經過了仔細的探討之后才得出的結論。
畢竟現在朝廷的軍隊入住到了豫州,而先前又已經開始入駐到了南陽郡,現在劉儉需要分出很多的軍隊對這兩個郡的城池進行占領,同時還要安撫兩地的百姓,他必然不會抽調出過多的軍隊對自己進行追繳。
吸收與消化南陽郡和潁川汝南等大郡,才是北軍現在真正該做的事,換成孫策自己站在劉儉的位置上,他也一定會這么做的。
事實證明,孫策的軍事眼光不但上乘,而且政治嗅覺也非常敏銳。
劉儉現在確實是這樣想的。
他的首要目標就是將南陽郡的縣城全部都有效的歸納到自己的麾下。
所謂的占領,并不是將這兩個地方的敵軍驅除,然后把城池一占就完事了。
所謂的占領,是要將這些地域真正的同化。
讓這里的人遵守朝廷的新政,不論是土地還是官學等制度,全部實行統一。
在某種程度而言,這事兒比打仗還要難許多。
特別是南陽郡和汝南郡等地在袁紹手中多年,袁紹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在這兩地對于當地的望族非常的放縱。
袁紹為了取得他們的支持,允許他們招募私兵,擴充勢力,大肆圈占土地。
孫策撤走的消息很快又傳到了趙云那里。
劉儉當初給趙云下的主要命令是拿下豫州的汝南和潁川這兩個大郡。
所以孫策的兵馬就是撤退了,劉儉的意思也是不想讓趙云他們過多的追逐,只需要好好的占據汝南郡等地就好了。
不過,趙云在派出了斥候進行了一番查探,并經過以顏良和徐晃的分析之后,覺得己方現在派遣騎兵對孫策進行追擊,雖然未必會對他們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也能夠給予他們重創。
故而,經過了幾番軍事會議的商討之后,趙云覺得還是出兵對孫策進行一下襲擾,這對己方的利益還是比較大的。
于是,趙云隨即使徐晃為先鋒,他自己為中軍督領五千騎兵,準備對孫策進行尾隨式的攻擊。
可是還沒等這五千騎兵出動,劉儉的軍令就傳到了趙云和徐晃等人這邊。
劉儉的軍令內容很簡單,他命令趙云、徐晃、顏良等人不要輕舉妄動,若是孫策撤兵了,絕對不可以追擊。
他要趙云率兵在豫州境內逐一的收復縣城,并安撫當地的百姓,并與當地的士族進行接洽。
很顯然,劉儉的意思是不希望趙云他們對孫策進行追擊,而是讓孫策他們順其自然的回到他們應該回的荊州。
劉儉的命令,下面的人自然不敢違背,但是趙云非常疑惑,為什么在這種關鍵時刻要放任孫策他們從豫州平安無事的返回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