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能夠與袁紹達成同盟,共同抗衡劉儉,這也一直是曹操非常希望的局面。
于是,呂范就帶著袁紹“滿滿”的誠意返回了壽春。
與此同時,袁紹派往益州的使者也返回來了。
袁遺方面,現在知道了汝南已經被劉儉所占,袁紹根基已失,他心中非常的著急,畢竟他也是袁家的子孫。
只是相比于袁紹,袁遺現在的壓力要輕的很多。
益州的堅固程度不是別的州郡能夠相比的。
袁紹在荊州可能會直面從中原方面所來的壓力,但是益州方面有崇山峻嶺的險阻,完全是一處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之地。
不過袁遺的壓力雖然沒有袁紹這么大,但他也知道這樣的局面對于他來說不是長久之計,一旦袁紹和曹操等人真的被劉儉消滅了,就算蜀中的山路再是險惡,關卡再堅固,他必然也會慢慢的為劉儉所困,最終被消滅
所以袁紹與曹操的存活,才是他最大的生存保障。
但是經過了上一次一場大戰之后,袁遺深刻的意識到,他在蜀中所掌控的人口雖然很多,用來組建軍隊沒有問題,但是卻缺乏能夠獨當一面的帥才大將
像嚴顏,張任等將領,雖然也是優秀的戰將,但也是能夠坐鎮一關之才,而非能夠率兵長驅直入的大將
但是若讓蜀中戰將統兵北伐進入關中,或者是進入南陽郡,與袁紹相呼應,他們還是不夠資格的。
所以袁遺只能寫書信給袁紹,希望袁紹能夠派遣優秀的將領進入益州協助他與袁紹相呼應。
袁紹在收到了袁遺的書信,隨即找手下們針對此事進行商議。
“伯業在蜀中近些年來雖然招募了不少的兵馬,但是卻手中無大將前番從漢中出往進入關中,之所以敗的那么快,也是因為軍隊沒有優秀將領的統帥,故而與劉儉的精兵悍將一旦相遇,就會立時潰敗。”
“他希望我這邊能夠派遣優秀的將領進入益州,幫助他統兵,這樣也可以與我互相呼應,保證荊州與益州共存,依諸公所見,我是否應該派人去蜀中呢”
荀諶對袁紹諫言道“伯業此言確實在理,益州近些年來雖然內戰頻頻,但好在沒有過大的戰事,人丁的損失也不算是特別大,招募精悍青壯組成軍隊還是很容易的。”
“然益州地處偏狹之所,崇山峻嶺包圍,進蜀難而出蜀一樣難,非得用長于帶兵者方能統領益州之軍成事,袁公麾下人才濟濟,確實可以派大將進入蜀中相助,互為唇齒,共同與劉儉對抗。”
袁紹捋了捋須子,說道“話是這個道理,只是我手下的這些人物,例如蔡瑁、黃祖等人的家族基業皆在荊州,你若是讓他們拋家舍業的到蜀中相助,只怕他們也是不愿意去的,若是如此,又該如何是好呢”
郭圖說道“荊州南部的大戶與大族統將,確實不適合能夠進入蜀中,去了,只怕也是三心二意,不能夠有效的相助于伯業公統兵,所以我認為當下最合適的人,就是剛剛從豫州撤返回了南郡的孫策”
“孫策此人有乃父之風,更兼手下有孫家軍這樣的精兵,只是他們暫無屯兵之地,而孫策在南郡,雖有能力卻也難以發揮,畢竟他沒有本土根基,但是若是提拔的過甚,只怕南郡以及荊南望族將領心中不服,會有變亂,引起內訌就不好了。”
“反不如讓他前往益州孫策是沒有根基的浮萍之人,到了益州之后,那里有兵有將,只是沒有一名好的作戰將領,到時候就讓孫策統領益州之兵,從關中之地殺去長安,到時候就可以使劉儉的西北面多一個心頭大患,況且此人與劉儉有殺父之仇,可以信賴”
郭圖的話讓袁紹頗為明悟,他隨即點了點頭,說道“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來日將孫策招來府中,我親自與他談上一談。”
次日,孫策來到了袁紹面前,袁紹隨即將自己的想法說給孫策聽。
孫策一開始聽了這話,心中不免有些猶豫,因為當初他與黃蓋等人商議是回到荊州之后,相助于袁紹與劉儉對抗,若是袁紹不能成事,那孫策就直接順手接了荊州,到時候再憑荊州作為基業與劉儉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