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曹操越是這么說,夏侯淵越要執意率兵回返。
“主公,我身為你的嫡系將領,在這種關鍵時刻,自當為主公分憂!吳縣是我們的命脈根基,如今落在太史慈的手里,三軍士氣不振,不可不救!聽聞那太史慈乃是北地名將,非等閑可比,我若不回去,等閑之人焉能擋得住他”
曹操猶豫片刻,隨即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你千萬小心。”
緊接,就見曹操又看向諸人說道:“吾聞關羽和張飛擊敗公瑾之后,正在順江之下直奔我建業而來!若是等關張二人與劉備合兵一處,必是大敵,須分兵沿江抵擋。”
說到這兒,曹操隨即看向曹仁,說道:“子孝,你與文則同率兵前往抵擋,若論水軍,關羽和張飛未必是吾軍敵手。”
曹仁和于禁當即領命。
曹操又對其他諸將下達了軍令,嚴守各寨,謹慎阻攔江面之敵。
隨后,便見他郁悶的回到了自己的書房,開始思考下一步的行動。
但是,不論曹操怎么想,都想不到破局的方法。
他整整一夜都沒怎么合眼,直到第二日清晨,方才淺淺的睡了一會兒,卻也未曾睡的實。
直到他手下的嫡系之人敲響了曹操書房的門,說是北方有一名信使來到了建業,想要拜見曹操。
曹操心中微有疑惑,隨即招那名信使相見。
那人見了曹操之后,自報家門,乃是劉儉的同門師兄弟,也是他手下的心腹干將孫乾。
孫乾見禮之后,隨即將一份劉儉的手書遞給了曹操。
曹操打開來看,卻見劉儉在信中詳細敘述了當年他們在雒陽時相聚的情景,回憶往事,同時并感謝曹操當年在雒陽對自己所提供的一系列幫助。
曹操在看過那封信之后,沉默不語,隨即緩緩的將那封信合上。
他看向孫乾說道:“劉德然寫了這么一封信給某,心中不言如今的戰事,只憶往昔,卻是為何”
孫乾道:“當年丞相與曹公在雒陽之時,天下雖也不太平,卻不如現在一般的割據局面。”
“但如今天下大勢已定,丞相說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時候重新歸一統了。”
“而丞相與曹公也是時候在京城再次相見了!丞相說,想當年,少年之時得以相識曹公,于丞相而言,乃是人生一大幸事。”
“丞相回憶這些年發生的種種,曹公未過多參與,對于漢室而言,曹公也還算是忠臣。”
“如今曹公何不為了天下,何不為了漢室,何不為了你們曹氏家族而放下刀兵,與丞相共同相聚于長安兩位忠臣共同扶保大漢,復興漢室,留名青史,豈不美哉”
曹操聞言,隨即瞇起了眼睛,問孫乾道:“如此說來,你是代表你家劉丞相前來勸降于曹某了”
孫乾微笑道:“曹公這話某實在是聽不明白,曹公與丞相皆是漢臣,本為一家,何來勸降不勸降呢劉丞相讓孫某來此,只是告知曹公,離家的孩子終歸還是要歸鄉的,不論多少年,終還是要回來。”
“這大漢朝就是我們這些漢朝子民的家,朝堂就是曹公之故宅。”
“曹公,外面再好,也是時候該返鄉了。”
孫乾的話可謂剛柔并濟,且給曹操留足了面子,更是說到了曹操的心坎兒里。
其態度也令曹操感覺到,劉儉是希望自己能夠回到朝堂的,他希望能夠與自己合作,共同復興漢室。
曹操隨即將身體向前探了探,問孫乾道:“曹某若是回了朝堂,丞相日后不容我,怎么辦畢竟曹某昔日也是袁紹的附庸啊。”
孫乾搖了搖頭,說道:“曹公啊,這您就多疑了,袁氏勢大之時,這天下有多少人不是袁紹的附庸難道丞相還能將這些人都盡皆斬盡殺絕嗎”
“時勢而已,莫可強求!如今袁氏已經倒了,對于丞相而言,曹公還有江南諸將,都是大漢朝的英才,丞相不希望你們再因為內戰而受到損失了。”
“這大漢朝的天下之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漢朝人去探索與開拓的地方,我們漢朝人齊心協力,將目光和力量使當那些地方不好,為什么非要自家與自家人斗呢”
“難道曹公的志氣就僅僅局限于此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