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決定把興趣當成職業,最后不僅丟了生活,也沒了興趣。
有的人勤勤懇懇一輩子,為了生活去丟掉興趣,到頭來卻發現自己這輩子過得實在太憋屈。
人生總能很難用寥寥幾句話去描繪。
生活,總是悲劇多余喜劇。
這是楊錚上高中時,他的歷史老師在退休前有感而發。
也是楊錚第一次感覺到人生中,出現震撼二字。
在他那時可以說是無憂無慮的時光里,這位歷史老師的多愁傷感,更讓他覺得長大并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回到家的楊錚,開始備戰著木子杯的比賽。
鵬飛的賬號他已經還了回去,此時的他在趙天澤的介紹下,重新下了一款半專業的象棋軟件。
里面也大多都是些剛成為職業棋手,或是準備成為職業棋手的年輕人,在這群平均年紀大約在22左右的青少年群體里,楊錚忽然覺得年輕真好。
他有些妒忌,也有些憂傷,看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們,他止不住在想,自己在他們這個歲數的時候,到底有沒有夢想。
夢想,大概是有吧。
但那也稱之不上為夢想,只不過是想一夜暴富,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
可從現在的眼光來看,自己在二十二三歲的時候,渾渾噩噩的日子卻占了多數。
尤其是在設計那時可以說是完全不熱愛的象棋社交軟件時,自己的熱情,情感,還有成就感滿足感基本上趨近于零。
自己唯一堅持的動力,大概就是不錯的薪資以及那虛無縹緲的未來。
其實在堅持的途中,他也質疑過自己的未來,認為自己這么機械化的工作,每天敲著千篇一律的代碼,真的能夠去擁有美好的未來嗎?
他相信,不止是他一個人這么思考,幾乎所有做著重復工作的年輕人,下班看著滿天的星斗,都不敢去認真的思考自己的未來。
長期重復的工作,還有天性的老實,讓楊錚不由自主的開始學會了沉默,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他以往的價值觀。
這是一件讓他現在看來算是不值得回憶的事情,不過,好在最后他在職場失敗中,多了很多時間去反思自己的過往。
他也學會了不去尋找失敗的借口。
“年輕真好啊!”楊錚望著不停向自己發出挑戰邀請的年輕對手們,他不由得感慨道。
或許,他也沒想到,無論是三十,四十,又或是五十六十,每個人的人生也都可以“剛剛開始”。
生命的意義并不是由年齡而決定的,而是由人的心去決定的。
……
劉子悅,一個在家人朋友眼里是一個失敗者的女孩,今年已經二十二歲了。
在這個同齡人要么讀書要么工作的年紀,劉子悅卻在家下象棋。
沒人看好她,雖然她很小的時候,在本地一場業余比賽中獲得象棋冠軍的頭銜,但她算不上是天賦異稟的天才。
因為在之后的十年時間里,她參加了不少比賽,可最后的結局都是些沒有名次的參與獎。
但她是真的很喜歡象棋,她喜歡象棋的古樸,也喜歡象棋文化的沉重,她還喜歡象棋勝負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