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這樣的輸家每一年的全國比賽中都有很多,多到讓人記不清他們名字,也多到讓人想不起他們的長相。
雖然他們都有著各自的故事,也有著自己為了熱愛的事物奮斗的歲月。
可贏家始終只有一個。
失敗的他,也在之后正式宣布了退役。
在他的退役會上,除了幾個相識多年的棋壇好友之外,沒有媒體,也沒有機構。
當年那些吹噓他一定會象棋天才的人兒,似乎在他這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慢慢遠去。
那些當年認為他未來有出息的家人朋友們啊,他們也看著一直失敗的他,紛紛露出了嫌棄的表情。
退役那一刻,他才真正體驗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而在他退役之后,他也考慮過自己生計問題,他本以為自己雖說不是象棋大師,但一級棋手的身份,也會讓他繼續從事著有關于象棋方面的工作。
可他去了幾家棋社,別人要不嫌棄他年紀太大,要不又覺得他這么多年獲得榮譽不夠支撐他勝任棋社老師的工作。
明明他也拿過第一,在全國大賽中取得了最好八強的好成績,可又為什么別人還會嫌棄著他的實力不夠。
他不理解,直到他偶然看到了一篇新聞報告,在那篇新聞報告里,自己這個曾經少年天才,被記者說成了新時代的傷仲永。
看著這篇言辭犀利的新聞報告,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好像已經無法在象棋這個行業繼續混下去了。
畢竟,誰又會去聘用一個毫無價值,被人唾棄的傷仲永呢?
在此之后,他也好像徹底的放棄了象棋,老老實實的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直至退休。
而已經退休的他,依然不愿碰象棋,直到他前幾年忽然患上了老年癡呆。
他似乎又變成了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可老年癡呆的他,卻好像變得不會下棋,下棋屢戰屢敗,性格更是惡劣到像個小孩子。
這也導致很多大爺以及公園里的管理者看見他都會不留情的將他哄趕出去。
沒有棋下的小老頭,病情也開始惡化,直到他上班時認識的工友知道后,他們為了這個小老頭專門開設了一個象棋攤。
這一開設就是整整十年,雖然沒有治好小老頭的老年癡呆,但也讓這個小老頭臉上的笑容多了不少。
楊錚默默地聽完了這個故事后,他的眼神里多了很多東西。
他也是第一次感覺到象棋原來可以去幫助他人。
畢竟,曾經的在他的印象里,象棋大多都扮演著于“工具”角色,一種可以休閑娛樂,一種可以掙錢的工具角色。
雖說象棋是華夏傳承,但說實在的,華夏的傳承實在太多,象棋作為其中之一除了能給人帶來娛樂的作用以外,好像在媒體眼里并沒有太多的作用。
而對面這位白發大爺,卻用他的實際行動還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楊錚,所謂的傳承,更多的還是精神依靠。
他也莫名的想起了何大師,那位曾經棋力高深的棋王,晚年看上去過得孤苦伶仃,但實際上他并不孤獨,因為他還有著自己所喜歡的象棋陪伴。
這也讓他在去世時,手中依舊握著棋子,臉上也帶著滿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