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第一個有飛將軍之稱的是西漢李廣,李廣驍勇善戰,匈奴提起李廣都非常恐懼,稱他為“飛將軍”
而呂布也被稱為飛將,也就說呂布像李廣一樣驍勇善戰,胡虜都非常害怕他。
不得不說這個時候的呂布,名聲是非常好的,是并北人民心中的大英雄。
可歷史上的呂布,最終卻把用血與淚積累起來的名聲毀于一旦,死后落得個:輕狡反復,為利視圖的評價。成為三國演義中大名鼎鼎的三姓家奴,何其悲也。
當聽到五千兵騎盡沒,趙云也變得傷感,這些人都是北疆的脊梁,大漢的基石,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邊關,用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長城。
接著,張烈繼續匯報高順接手平城塞后,這幾日的戰況,聽聞飛狐營折損近半,趙云心痛不已,四千飛狐營只剩兩千,相當于是打殘了。
不過,趙云并沒有半點責怪高順的意思,畢竟鮮卑人數倍于高順,高順不僅守住了平城塞,還殲滅了上萬胡虜,此乃大功。
趙云喟然嘆息道:“若我們早半日到此,平城塞之危解矣!”
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今日趙云若是在鮮卑大軍猛攻平城塞時,突然奇襲鮮卑大軍后方,猝不及防之下拓跋詰汾安能不敗?
可世間之事,沒有如果。
如今,多說無益,趙云繞這么遠就是作為一支奇兵,而今戰機已逝,只得先隱藏起來另尋戰機,予以敵人致命一擊。
………
第二日,在趙云期待中,拓跋詰汾一反常態的沒有對平城塞發起攻擊,趙云不禁自問:鮮卑奴莫非發現了我?
隨即趙云又否定了這個想法,昨日張烈曾提過,鮮卑游騎主要散布在鮮卑大營與平城塞之間,鮮卑大營后方未見游騎,由此可見,鮮卑人對自己后方是非常放心的。
若是拓跋詰汾真發現了背后有一支敵軍,必定派兵來襲,須知猖狂的鮮卑奴可從不懼與漢軍野戰。
而今,拓跋詰汾按兵不動,趙云可不會和他耗下去,況且他也耗不起,隨身攜帶的干糧也堅持不了多久,他必須尋找戰機。
當夜,趙云帶著典韋、張烈,趁夜向南摸去,一探鮮卑大軍虛實,看看是否真如張烈所言,鮮卑人麻痹大意,顧前不顧后。
當然,趙云親自去查探,這不是不信任張烈;而是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今,平城塞的人馬,加上趙云手上兩千鐵騎,總計七千余人,而這幾乎是代郡的全部人馬,關系到代郡的生死存亡,所以,趙云不得慎重再慎重,只有親自跑一趟,他才安心。
平城塞外的地形就像是一個喇叭,塞城就是喇叭的底部,塞城向北地形逐漸張開,是平坦的原野。
而拓跋詰汾的大營,就立在平城塞外地勢開闊的渾水西岸,一面臨水,三面平坦。一頂頂穹帳密密麻麻排列,占地極廣。
趙云、典韋、張烈三人一路小心翼翼走來,果真如張烈所言,鮮卑人對后方幾乎不設防,一騎游騎都沒有看到。
站在鮮卑人的角度,仔細想想也能理解,鮮卑人死死的堵住了平城塞,群山阻隔間,雁門境內人馬根本出不了長城,況且以這些年漢軍一味防守的慣例,拓跋詰汾做夢也不會想到,漢軍會饒到他的背后,而且昨日他擊潰諸聞澤那支鮮卑騎兵也沒有往南跑,更不可能給拓跋潔汾報信,因為拓跋鮮卑的勢力盤踞在河套地區,而諸聞澤地界的鮮卑與拓跋鮮卑屬于不同的鮮卑勢力,怎么可能給拓跋潔汾報信?
既然,鮮卑人堅信后方是安全的,自然不會白費力氣派游騎游戈背后。
但趙云三人,并不敢太靠近鮮卑大營,而是站在鮮卑大營北面的小山丘上,遠遠望去,在夜色的掩護下,只能看見一個模糊的輪廓。
望著前方黑黝黝的鮮卑大營,趙云陷入了沉思……..
不久后,三人北返,在半路上趙云狼眸一亮,他想到了破敵之策,連忙對張烈小聲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