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云卻不能不管常山境內的數萬黃巾余孽,于是與郭典分道揚鑣。
至此后,二人從未再見,也從未聯系,但是趙云從未忘記郭典當年的知遇之恩。
因為若非當年郭典的知遇之恩,他加入官軍都是一個問題,更不要說獲得平黃巾之功。
這便是,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
一句:卑下趙云,拜見府君!足見趙云銘記郭典當年的知遇之恩。
四年之后,再聽到這句熟悉的聲音,郭典有些動容,他愣愣地看著趙云,暗道:他原來沒有忘!
“卑下趙云,拜見府君!”
趙云再拜,剛才走向孟益時,他就發現郭典看他的眼神非常復雜,趙云知道,郭典心中對他是有氣的,現在郭典不作回應,正好印證了他的猜測。
古語有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特別在這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時代,更是尤為重要。
見趙云再次拜倒,郭典腦海中浮現第一次遇見趙云時的場景;那是四年前一個嚴寒的黑夜,在破落廟宇內,粗布麻衣卻難掩英氣的趙云對他說:“天氣寒冷,在下想向諸位買一碗粥喝!”
他說:“我這吃食可不賣,但可以請你吃!”
少年食過熱粥,躬身一拜:“在下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謝長者賜粥!敢問長者名諱,來日報答長者恩情。”
“區區一粥,小郎又何必掛懷?”他不以為意的擺了擺手。
少年卻一臉認真道:“家父從小教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碗粥對于長者不算什么,但對于饑寒交迫的在下來說,卻是活命之恩!”
………………“在下三歲習武,十歲獵虎,愿助府君平定黃巾!”
……….當年與趙云相識的場景如潮水般在腦中涌現,郭典雙目濕潤了,見趙云又要拜倒,連忙上前把住趙云雙臂,語氣哽咽道:“子龍快起來!”
想起當年在常山那段與趙云情如父子的時光,郭典動容了,因為在他心中趙云永遠是最亮眼的。
“府君可安好!”趙云起身,英目含淚,郭典比四年前老了,但郭典對他的恩情卻仿若昨日。
“好好好!”
郭典一把抱住趙云,哽咽道:“就是..常常會想起子龍!”
趙云和郭典這番催人淚下的重逢,讓孟益等人大為感動,內心對趙云的評價又高了不少。
不過,在另一處角落,有三雙眼睛一直注視著這邊,三人心中腹誹道:虛情假意,做作小人!
下午時分,河間太守何遵、渤海太守楊璇先后領兵到達,五郡太守除了趙云是出兵八千,其他四名太守都是攜軍一萬,加上孟益和公孫瓚的人馬共計六萬大軍,若再加上硬骨頭涿郡太守韓卓的人馬,總兵力七萬余人。
望著連營數里的軍帳,孟益心潮澎湃,意氣風發,恨不得馬上向東面廣陽郡進兵。
六萬大軍駐扎下來了后,韓卓大開城門,邀請孟益和五郡太守以及公孫瓚,入城就宴。
天黑時分,安頓好營中諸事后,趙云帶著典韋走向巨鹿軍大營。五郡太守的兵馬,都是分開駐扎的,白袍軍的大營與巨鹿軍、安平軍大營相鄰。
“趙府君!”
趙云剛出大營,迎面走來一將,臉上帶著和藹的笑容。
“徐府君!”
趙云拱手微笑,此人三十四五歲,身長七尺五寸,身型偏瘦,面帶喜感,一雙小眼睛明亮生輝,頜下小胡子,修剪得異常漂亮,給人一種親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