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城。
兩日后,趙云領八百虎衛南下,隨行不僅有典韋,還有一個小郎君甄豫。
這是甄豫主動請求的,在代城待了一個多月,天天無所事事,他就找到姐夫趙云,希望趙云可以帶他多去見識見識。
趙云想想,反正也不會有什么危險,就答應帶上甄豫。
甄豫雖出身豪門,可并非飛鷹走狗的花花公子,不僅君子六藝樣樣精通,且懷著一顆赤子之心。
其父甄逸,正是因為甄豫的淳樸、善良,而不喜,甄逸覺得這樣的人,難以在人吃人的時代,將家族發揚光大。
但趙云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甄豫這樣擁有赤子之心的人,好好引導,才是民之父母,國之棟梁。
趕了一上午路,隊伍停下來歇息、進食,甄豫坐在一塊石頭上,有些疲憊;趙云將水壺,肉干遞給他,笑道:“阿豫,沒有這么急趕過路吧?吃得消嗎?我們可以慢些!”
“我可以!”咬著肉干,甄豫挺了挺胸膛,表示他沒問題。
“像個男子漢!”
趙云夸贊一句,挨著甄豫坐了下來,吃著肉干道:“阿豫你覺得,我們該怎么安置涌入靈丘的雁門百姓?”
甄豫聞言,知道姐夫有考校他的意思,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思索了一會兒,才道:
“阿豫覺得,雁門百姓之所以涌入靈丘,最主要的是恐懼,因為他們渴望一個安寧的生活環境;其次,還有沉重的稅賦和饑餓!”
說到這里,他看向趙云,害怕自己說錯了!
當看到趙云鼓勵的眼神,才繼續道:“而要安置他們,不能像西遷之民一樣安置在雁門平城,應該把他們安置在讓他們心安的地方;若是安置在雁門,哪怕本身是安全的,他們也不愿意!”
“那阿豫認為該安置在哪里?”
趙云笑問道。他敢斷定,涌入瓶形寨的雁門百姓,大多應該都是當年跟隨王方入關的陰館、馬邑、武州三地百姓。
因為這些人入雁門關,對雁門南部數縣的人來說,相當于是外來人,在雁門郡南部必定受當地人排擠。
而且這些外來百姓,在雁門關內分到的土地本就極少,這就導致他們在雁門南部生存極為艱難。
現在,并州內部南匈奴造反,在輿論的影響下,他們自然會放棄本來就沒有歸屬感的雁門南部,只想遠離戰亂。
所以,再把他們安置回雁門,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實,趙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不能安置去雁門關外,那么他的地盤只剩代地。
可剛剛才把六萬西遷百姓安置去平城,若是把涌入靈丘的雁門百姓安置在代郡內,那么會讓之前的西遷百姓,認為他趙云行事不公,區別對待。
而作為一郡之長,趙云必須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這時,甄豫道:“圣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入靈丘的百姓,阿豫認為也不應該安置在代地!”
甄豫想不出來該安置在哪里,但告訴了趙云,雁門關外和代郡都不適合安置涌入靈丘的百姓。
因為雁門關外,這些百姓不愿意去,而代郡是不能。
不遠處,朱貴頻頻向趙云二人望去,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再配上他胖嘟嘟的身材,顯得頗為滑稽。
隨后,繼續南下,趙云的計劃是先到廣昌,在廣昌調集一批糧食,再向西面靈丘進發,至于將這些百姓安置在哪里,他還得思量再三。
第二天,到達廣昌,趙云從廣昌囤放錢糧的倉庫,調出兩萬石糧,因他只有虎衛隨行,班成又需要駐守糧倉,最后只能拜托張巡這個妻舅,召集民夫幫著運糧,所需的酬勞自然是趙云承擔。
靈丘在廣昌以西一百二十余里,西行有了兩萬石糧食運送,隊伍的速度無疑是龜速,直到四天后,趙云押著糧食才來到靈丘城外。
城中養傷的靈丘令朱富,聽聞可以主持公道的趙云來了,指揮仆人抬著他出城去見趙云。
還未到趙云面前,朱富就哀嚎了起來,眼淚扒拉扒拉的流。
見頭上纏著繃帶,右手裹著繃帶,腳倮夾著木板的朱富,趙云看了都覺得好慘….好解氣!
“趙府君,您可要為下官做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