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余騎向西南轟鳴而去,塵土飛揚……
隊伍里,多了兩個女人,蔡琰也是能吃苦,害怕掉落馬背的她,讓趙云把她主仆二人綁在馬鞍上。
趙云帶上蔡琰,完全是函谷關守將是她從兄,因為趙云正愁如何進入雒陽,而這完全是瞌睡來了有枕頭。
經過一天時間,趙云一行人沿著虞坂古道,翻越中條山,在天黑前,終于抵達黃河北岸茅津,而蔡琰主仆二人完全被顛的散架了。
在茅津休息一夜后,因有何婉那道,山河關隘,不得阻攔的手諭,趙云從茅津成功渡過黃河。
因有戰馬,渡河就花了大半天時間,在下午時分才向以東三百里外的函谷關馳去。
東漢時期的函谷關,并不是戰國時期,秦國阻六國之兵于關外的函谷關。
這時的函谷關,是漢武帝時期,樓船將軍楊仆徙關的函谷關。
楊仆,西漢名將,平定南越,征伐朝鮮,立有大功;因他是宜陽人,也就是當時函谷關以東的關東人。
武帝劉徹對他說,關內的土地都封給有功之人了,你現在立有大功,就做個關外侯吧!
楊仆一聽,頓時不樂意了,他才不要做低人一等的關外侯;但皇帝說沒有關內土地分給他了。
不過,楊仆也不敢逼著武帝分關內的土地給他。
于是,楊仆想了一個做關內侯的法子,既然關內沒有土地了,那我就把函谷關東移,移到老家宜陽以東,這樣他連出身都是關內人了。
想到這個辦法,楊仆上書武帝,請求將函谷關東移三百余里,擴大關中地盤,加強對關中的控制,武帝劉徹同意了他的請求。
得到武帝許可,楊仆大喜,終于可以做關內侯了,便帶領他的部下熱火朝天的遷移函谷關。
所以說,此時的函谷關,早已不是戰國時期的天下第一關。
夜幕降臨。
趙云一行人,即將抵達繩池;跟著趙云跑了兩天的蔡琰,也終于知道了京城發生了什么!
趴在馬背上,面色蒼白的蔡琰,對趙云道:“趙州牧,既然京都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妾身認為,州牧不應該攜大隊騎兵打草驚蛇,而應該智取!”
因天色漸暗,隊伍沒有再繼續奔向,而是緩行。趙云看向趴在馬背上,有氣無力的蔡琰,道:“蔡姑娘認為,該如何智取!”
趙云其實也想過這個問題,據他估計董卓應有十萬之兵,他就算從函谷關入京,在十萬大軍之中,想要救出劉辯,希望真的很渺茫,可若是不帶兵入京,他更是無力可使。
蔡琰說能智取,他倒想聽聽這個大才女的高見,畢竟一人智短,眾人智長嘛。
“恕妾身直言,趙州牧這點人闖入雒陽,完全是去送死!”
趙云一聽,滿頭黑線,周圍的軍士,個個亦是心中氣憤,暗道:你這可真夠直的,直接說我們去送死。
蔡琰好似沒發現周圍軍士對她意見很大,繼續道:
“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妾身建議趙州牧,帶百余勇士入京即可;因為人少目標就小,隱于暗處,然后再徐徐圖之。”
“如今,董卓妄行廢立,必被忠義公卿憤恨;若知有人欲救少帝,他們定會暗中協助,如此趙州牧便有一大助力,勝過數萬雄兵明爭。”
趙云精神一振,馬上想到蔡琰的父親大儒蔡邕,拱手道:“若蔡姑娘能說服令尊相助,以令尊在公卿中的聲望,必能聚集大批忠義之士。”
“董卓大逆不道,妾身入京必定說服家父,助州牧一臂之力!”
蔡琰當即承諾。蔡琰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忠孝仁義,董卓行廢立,在她看來就是亂賊,人人得而誅之,她雖為女人,亦要盡一份力。
“蔡姑娘巾幗不讓須眉也!”
趙云大喜,眼前的蔡琰無疑是他敲開京都公卿大門的敲門磚,若得蔡邕相助,他與京都公卿便搭上了線,就有了朝中部分公卿的支持,救出劉辯的機率倒高了很多,確實勝于數萬雄兵明爭。
蔡琰微怔,她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句,巾幗不讓須眉!她博學多才,巾幗是婦女的頭巾和頭發上的裝飾物,而須眉自然指男子,瞬間明白趙云夸她不輸于男兒。
“趙州牧過譽了!”蔡琰雖然這么說,心里卻是喜滋滋的!
有蔡琰作保說服蔡邕,趙云當即改變入京計劃,眼看就要到繩池了,趙云連忙喝令大隊停止前進,又叫來典韋、虞虎、魏越三大猛將,而疲憊不堪的蔡琰主仆倆,互相攙扶著在一側。
趙云采納了蔡琰的建議,挑選百余勇士入京,那么剩下的兩千多騎就需要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