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與董卓各自落座后,李儒拱手道:“上策,遷都長安,讓雒陽于群賊!”
“遷都?”
董卓眼睛睜的斗圓,驚道:“還將雒陽讓出?為何?”
西漢末年,長安久經戰亂,破壞極為嚴重,哪怕到了此時,長安的元氣都沒有恢復過來。
而雒陽完全不同,雒陽乃天下之中,三河之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況且從光武帝定都雒陽到此時,已經營一百六十多年,使雒陽納盡天下繁華。
如今,讓董卓離開繁榮富足的雒陽,遷都去一蹶不振的長安,董卓是不愿意的。
李儒還說讓出雒陽,這點董卓更不能接受,如此豈不白白便宜了關東群賊?
見董卓這反應,李儒心頭嘆息,他知道董卓已經迷戀上了雒陽的繁華,但作為一個合格的謀士,他必須要將得失告知董卓,這是他作為謀士的職責,緩緩解釋道:
“遷都長安,首先,可避關東群賊兵鋒,以退為進,據關中天險,虎視天下。”
“再則,讓雒陽于群賊,可瓦解關東群賊之勢,使其因爭奪雒陽而自相殘殺;而岳翁穩坐關中,一旦關東有變,可效仿強秦,兵出關東席卷天下!”
董卓聽后,道:“中策呢?”
顯然,董卓還是舍不得雒陽繁華。
“中策,以雄兵鎮雒陽八關,迎擊關東群賊,若勝,則雒陽固;不利,則遷都長安!”李儒再次拱手說道。
董卓聽后,微微點頭;打都不打就跑,可不是他的風格。
而中策,先打,再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決定,是他比較贊成的,問道:“那下策呢?”
李儒面目一整,道:“下策,死守雒陽,與關東群賊不死不休!”
董卓一聽,嘴角抽了抽,他也覺得這是不留余地的下策,便對李儒和藹道:
“文優啊,若不與關東群賊一戰,就撤往西都,反而會助長關東群賊的氣焰!所以,本相欲先與關東群賊一戰,再做計較!”
“小婿自當竭盡全力,助岳翁大破群賊!”董卓會選擇中策,李儒并不意外。
不過,中策顯然是不如上策的,首先,直接撤往關中,董卓麾下兵力不會有折損,最大程度保全了實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軍閥;而且手中又有皇帝在手,可行令天下,挑撥關東諸侯自相殘殺,坐收漁利。
而中策,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一旦開戰,就會產生很多不確定性,勝了自然好,若是失利了,那時想要脫身泥潭,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最終,就算能撤走,但實力也將大打折扣,不勝往昔。
但不管董卓如何抉擇,李儒都會傾盡所學,助董卓成就大業。
“哈哈哈!”
董卓大笑道:“孤有文優,何懼天下群賊?”
………….
河內,溫城。
天下諸侯紛紛響應趙云伐董,呂布每日如坐針氈,甚至他在想,要不要響應趙云算了!
可當他看到城外困了他一個月的白袍軍與河內軍,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已經與趙云沒有任何的轉圜余地。
趙云反董,他就要助董。
一個月前,杜秋讓他找司馬懿想辦法南渡,可呂布落不下面子去向一個十歲的小兒問計,這事就一直拖到了幾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