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慧眼!”
面目清瘦,頭戴幘巾,文質彬彬的文士,含笑拱手道:“攸不負主公所托,已得到冀州諸君回信,皆愿迎主公為冀州牧。”
“子遠、元圖,吾之臂膀也!”袁紹聞言大喜,終于要如愿了。
去年,袁紹出逃雒陽時,許攸、逢紀主動追隨袁紹,一個是袁紹少時好友,一個是袁紹同僚。
三人一到渤海,憑借袁紹的威望,很快就掌控了冀州擁有百萬人口的第一大郡:渤海郡。
逢紀與袁紹都曾在大將軍何進麾下效力,袁紹唆使何進招外軍入京,再聯系后來的雒陽變局,以逢紀的聰明,自然看出了袁紹的心思,這也是他追隨袁紹的原因。
袁紹出身顯赫,又有極高名望,逢紀非常看好袁紹。
助袁紹坐穩渤海后,逢紀對袁紹說:當今天下紛亂,董卓霍亂朝綱,必不為天下豪杰所容,主公欲成就一番大業,最少需要一州之地作為根基,不然是難以成事的。眼下冀州,糧廣人多,殷實富足;而冀州牧韓馥實乃庸才,主公應盡早圖之!
袁紹早有不軌之心,一聽逢紀之言,眼中精光閃閃,連忙向逢紀問計:如何圖之。
逢紀笑著說:借刀殺人。
袁紹不解其意,許攸馬上解釋說:趙云有現在的勢力,完全是因為當年巨鹿太守郭典的提攜之恩,若郭典死于韓馥之手,冀州北面的趙云,必不會善罷甘休,主公可借趙云之手除去韓馥,收冀州于囊中。
隨后,袁紹便開始謀劃冀州,首先送重金賄賂韓馥同鄉郭圖、辛評二人,指使二人向韓馥獻計圖謀郭典,郭典在冀州聲望極高,韓馥本就非常忌憚。
恰巧當時,蔡邕與趙云傳檄天下,邀請天下豪杰伐董,郭圖、辛評認為這是天賜良機,便向韓馥建議召冀州各郡太守入鄴城商議伐董,韓馥非常信任兩個同鄉,發州牧令于各郡。
安平太守徐升因之前有宦官背景,不敢入鄴城,袁紹得知徐升與趙云有舊,便派遣猛將文丑前往安平,縊死徐升,偽造上吊自縊的假象。
接著,郭圖又向韓馥進言,收攏安平軍,韓馥初入冀州,力量薄弱,當然不會放過安平軍軍權,對安平大將程奐、高覽委以重任。
韓馥急匆匆拿下安平軍權,這自然就引起了趙云的懷疑。
然后,袁紹又讓郭圖唆使韓馥在郭典酒水中下毒,郭典從鄴城回巨鹿不久,就死了!
這就觸動了趙云的逆鱗,袁紹相信趙云這頭代北狼,一定會成為他手中的刀。
會盟酸棗,果如袁紹猜測,趙云對韓馥敵意甚重。
而袁紹會盟酸棗,還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憑借他的出身和威望坐上盟主之位,號令群雄。
奈何事與愿違,袁紹沒能像歷史上那般擔任盟主發號施令。
沒能坐上盟主之位,袁紹便將重心回到謀求冀州一事,讓袁紹欣喜的是,上天好似向著他一般,蔡邕居然將韓馥和趙云安排一路,進軍中牟。
在袁紹心中,趙云是頭狡詐的北疆狼,他相信趙云一定會借機除掉韓馥,為郭典報仇。
果然不負所望,趙云以韓馥觸犯軍法為由,弄死了韓馥。
而韓馥一死,富饒的冀州無主。
隨后,激動不已的袁紹,連忙命許攸向冀州傳信,說服冀州諸官吏迎他為冀州牧。
許攸這人,在兩年前,就曾和冀州刺史王芬,謀劃廢除漢靈帝劉宏,最后事情敗露,王芬自殺,許攸開啟了逃亡之旅。
但也正是這事,使得許攸在冀州結識了很多冀州官吏,許攸傳書冀州,憑借袁紹的出身與威望,很快得到冀州官吏的回信,都表示支持袁紹出任冀州牧。
辦成這事,許攸沾沾自喜,自認比定計的逢紀功勞更大。
這自然引起了逢紀的不快,只聽逢紀道:“冀州諸官吏雖支持主公,可跟隨韓馥那兩萬冀州軍,卻落在了趙云手里!”
袁紹臉上喜色一滯,韓馥那兩萬冀州軍雖是各郡之兵拼湊起來的,卻是從軍多年的老兵,不是他麾下新募的兩萬新兵可比!現在落在趙云手里,讓他很眼饞。
“這有何慮?”
許攸一臉自信,笑起來有種斯文敗類的樣子,說道:“冀州之兵,根在冀州,只需將其家屬為質,早晚歸于主公!”
袁紹雙目一亮,擊節道:“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