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后。
冀州,鄴城。
州牧府。
書房內,袁紹看完手中一封剛剛收到的書信,不禁哈哈大笑,順手將書信遞向側席的逢紀,喜道:
“果然不出所料,趙云小兒北上太行道,欲從并州回代郡!”
這是河內野王李氏家主李邵,派人給袁紹送來的急信。
趙云不走袁紹治下冀州,而走太行以西的并州,袁紹為何還這么高興?
難道他怕趙云假道伐虢,圖謀他的冀州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聯盟瓦解,袁紹急匆匆趕回冀州,是因為他早就在謀劃一件事情,或者說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趙云!
短短六年時間,趙云從一介庶族鄙民成為一州之牧,在這個成就全看出身的時代,絕對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然而趙云就是這么成長起來了!
這樣的人,你可以看不起他低微的出身,但絕對不敢小看他的能力。
袁紹同樣鄙視趙云的出身,但從來沒有小看趙云,反而是令袁紹感到威脅的存在。
既然是一大威脅,那么就要提前將之扼殺,免得后患無窮。
趙云的屬地在幽州,幽州在冀州以北,并州北部以東。
那么,不管伐董結果如何,趙云終究要回幽州,而這就是袁紹扼殺后患的機會。
后人都以袁紹是失敗者的身份,說袁紹:色厲膽薄,好斷無謀!
其實這是片面的,十常侍之亂,其實可以說是袁紹之亂,若不是袁紹不斷唆使何進召外軍入京,董卓就進不了京,大漢就不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而袁紹為什么要這么做?
他難道不知道召外軍入京是取亂之道嗎?
不!
袁紹不僅知道,而且還預料到了結果。
袁紹就是要讓董卓那個西涼匹夫,狠狠踐踏大漢最后的尊嚴。
因為,這樣才是袁氏的機會!
所以說,袁紹才是真正將大漢推入萬丈深淵的始作俑者。
一個能把何進、董卓當馬前卒的人,若你再以袁紹是失敗者的眼光去看待,那你就錯了!
在歷史上,袁紹成功利用董卓踐踏大漢尊嚴,然后又以伐董盟主的身份,賺盡了風頭,使得天下附者景從。
比如,有鬼才之稱的郭嘉,王佐之才的荀彧,第一時間想到的投效之人,都是袁紹。
歷史上說,郭嘉因發現袁紹難以成大事,才離開了袁紹,其實又何常不是郭嘉發現,袁紹麾下聚集了太多人才,難以發揮自己才能的原因。
至于荀彧離開袁紹投曹操,也許是荀彧發現袁紹才是亂漢之人,回頭輔助扶漢的曹操。
當然,歷史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言歸正傳。
袁紹參與會盟,未能如愿坐上盟主之位,使袁紹失去了伐董的動力,他在思考,為什么會這樣?
經過細細地思量,袁紹發現一個不在他計劃之內的變數。
那就是趙云!
召外軍入京的計劃中,他沒想過遠在幽州的趙云,但是趙云莫名其妙的殺來了雒陽。
這雖然對他多年的謀劃,沒有太大改變,董卓還是順利進京了。
可后來慢慢就出現了偏差,本該在京中的蔡邕,因為趙云密謀救少帝和蔡邕等人攪和在一起,又因趙云的出現,王匡跟著瞎鬧,河內太守一職被董卓換成了蔡邕。
本來袁紹沒有太在意,可當蔡邕當選盟主,他就陡然驚醒了過來。
趙云!
這個不在他計劃中的人,卻破壞了他的計劃。
從那天起,袁紹就在大量收集所有關于趙云的信息,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頭狼,兇惡狡猾的頭狼。
袁紹深恨趙云破壞了他計劃的同時,也感到了危機。
因為這頭狼,就懸在冀州北部;他不能再任由這頭惡狼成長下去,這實在是太危險了。
袁紹開始著手謀劃趙云,他要讓這頭惡狼回不了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