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曠張了張嘴,有點無言以對。
就在這時,南面傳來滾滾蹄聲,一桿“趙”字大纛映入眼簾….
呂翔用胳膊肘拐了一下呂曠:“兄長,趙云來了,怎么搞?”
呂曠眉頭緊鎖,心忖:巨馬被破,如今主公生死不知,城內糧草也只夠十日,上次我方八千大軍與對方五千人打平,眼下趙云又來了,這該如何是好?
“兄長,趙云直接干過來了,你看…那壯漢手上倒拖的旗子,有點眼熟!”
呂翔的聲音,打斷呂曠思緒;呂曠循聲望去,頓時面色慘白。
轉眼間,三千鐵騎在城外勒韁駐馬,雄健的戰馬嘶鳴不止,猶如龍吟虎嘯,懾人心魄。
趙云望了一眼城頭,對典韋使一個眼色。
典韋一手拉韁,單手挺舉一桿殘破的帥旗,旗面上繡著“冀州牧袁”四個字,其中“袁”字特別醒目,還繡了金邊。
典韋對城上大喝:“袁賊不自量力,膽敢興兵北犯,在巨馬一戰已被我主斬于馬下,袁賊大纛在此!”
城頭呂翔暗道,人家就算是說假話,也有證據,這下真完了!
呂翔意料的沒錯,駐守城頭的袁軍將士,一聽袁紹被殺了,個個面色大變,如泄了氣的皮球,士氣暴跌。
典韋說袁紹已經被斬殺,雖然是假話,但有代表袁紹的大纛為證,普通的袁軍將士怎會不信?
因為大纛,是軍旗中最高級別的旗幟,被稱作旗頭!
軍旗,不僅是傳遞命令的工具,更是軍隊的靈魂。
士兵入伍,將官首先教他們的便是識軍旗,會非常崇敬地告訴他們,軍旗是戰無不勝的方向,是驕傲和自豪的榮譽,是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百死不悔的信仰。
只要軍旗不倒,軍魂不滅,死戰不休。
反之,軍旗一倒,士氣盡泄,一潰千里。(當然,這句話將官是不會說的,因為軍人眼里只有勝利!)
而歷史上,因為軍旗被奪,慘遭大敗的經典戰例,當屬韓信的封神之戰:井陘之戰!又稱背水一戰。
當時,韓信率領三萬漢軍東擊趙國,趙國大將陳余領二十萬大軍在井陘迎擊韓信,三萬對二十萬,軍力天差地別,實力一目了然。
然而,陳余注定是韓信的踮腳石,不聽李左車之言,要與韓信堂堂正正一戰。
于是,韓信先從軍中挑選兩千精騎,每人持一面漢軍軍旗抄小路繞到趙軍大營后方隱藏起來,而韓信本人則在綿曼河邊背水立陣。
陳余見韓信背水立陣,笑韓信不知兵,犯了兵家大忌。
這時,韓信留一萬人河邊立陣,親率一萬大軍向趙軍大營殺去。
陳余見韓信在犯兵家大忌的情況下,還敢不自量力來攻,當即領大軍迎戰。
交戰一番后,韓信退走,陳余哪里會放過韓信,當即盡起全軍追殺韓信,誓要一戰而定。
這時,提早隱藏在趙軍大營后方的兩千漢騎,趁趙軍留下一座空營,殺入趙營,拔掉趙旗,插上漢軍大旗。
而另一邊,韓信退到綿曼河邊,已經退無可退,在絕境下漢軍爆發出死地求生的本能,死死抵擋趙軍,令趙軍久攻不下;軍疲力竭時,陳余只能下令撤軍。
可當烏泱泱的趙軍撤到自己大營外時,發現自己大營里漢旗飄蕩,宛若汪洋;頓時全軍驚恐萬分,士氣遭到毀滅性打擊,潰不成軍。
韓信見計謀得逞,趁勢反攻,一舉斬殺大將陳余,生擒趙王歇。
自此,宣告趙國滅亡。
這一戰,韓信背水誘敵,利用死地求生的本能,硬扛趙軍,再利用軍旗亂敵心,大破二十萬趙軍,一戰封神。
由此可見,軍旗對于軍隊來說,完全是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
言歸正傳。
現在,象征冀州之主的大纛,都落在了白袍軍手里,袁軍上下,士氣跌落至谷底,已不知為何而戰。
城上軍心渙散,城外典韋繼續高喝:“爾等聽著,我主仁慈,不忍再興殺孽,遂予爾等三日自省!否則,破城之日,雞犬不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