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溫恕剛剛回歸朝列,兵部侍郎曹性,手持玉笏出列:
“陛下,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臣提議廣納天下英才時,開設武舉,選虎賁之士,勵我大明尚武之風,壯我大明兵鋒!”
殿中百官聞言,初時一愣,他們還第一次聽說武舉,不過仔細一想,若真如曹性所言,開設武舉選拔武官,必能激勵民間尚武之風,強化兵員質量,壯大大明兵鋒。
十二冕旒后,趙云臉上有了許些變化,你們以為這是曹性想出來的嗎?
其實不是,畢竟曹性作為土生土長的漢末人,怎么可能提出在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首創的武舉。
所以,這是趙云之前就向曹性交代的,讓曹性在早朝時,提議開設武舉,選拔武官。
而趙云為什么不自己提出來,反而借曹性之口呢?
因為,這是一個仕途被士族豪強壟斷的時代,而趙云想要打破這一點,就唯有開創科舉制。
但是,即便他現在是皇帝了,也不能貿然提出科舉制,因為他一旦貿然提出科舉制,就打破了士族豪強對仕途的壟斷。
屆時,他就成為了天下所有士族豪強共同的敵人。
不信你看隋煬帝楊廣,就是太過于心急開設科舉制,把自己玩成了史書上的亡國暴君,卻為李唐鋪平了道路。
而趙云,現在的實力,可沒法與楊廣比,他如果貿然提出科舉制,這朝中起碼一半以上的官員,都會抵制他,甚至生出異心。
同時,這也不利于他橫掃天下。
所以,趙云不急,他準備先開設武舉,讓臣民先適應,以武舉這種方式選拔武官的制度。
然后,再如溫水煮青蛙那般,待天下大定后,一步步開啟科舉制。
從而,打破士族豪強對仕途的壟斷,穩固他趙氏的大明江山。
趙云因有帝王冕旒遮擋面目,殿中百官自然無法捕捉到趙云臉上細微的變化。
只見,趙云對曹性的提議,不置可否,看向殿中百官,說道:
“諸位愛卿,曹愛卿的提議,倒是新奇,但這武舉,諸位愛卿以為可行否?”
“陛下,小臣以為,曹侍郎提議,必能激勵我大明民間尚武之風,壯我大趙兵鋒!”
朝臣尾列,正五品中書舍人徐庶,手持竹笏出列,附和曹性的提議。
“陛下,臣亦附議!”
與徐庶同為中書舍人的郭嘉,也出列附和。
二人投趙云太晚,導致沒建什么功勛,是殿內百官中品級最低的官員。
“陛下,臣亦附議,請陛下開設武舉!”
同為吏部侍郎的班遠,也出列支持曹性的提議;如今,兵部尚書高順不在國都,兵部其實就是他二人執掌。
這些年,班遠一直負責募兵,他也覺得開設武舉,確實能鼓舞民間尚武之風,能提高兵員質量。
“陛下,臣亦附議!”
這時,趙國首席宰相中書令賈詡,也持玉笏出列。
“陛下,臣亦附議!”
侍中趙該也持玉笏出列。
賈詡、趙該兩位宰相都表示支持,殿中官員陸續出列表示支持。
尚書令沮授,略作停頓后,也躬身出列附議。
“既然諸位愛卿,都認為武舉能激勵我大明尚武之風,那便開設武舉,壯我大明兵鋒!”
語落,趙云目光投向曹性:“曹愛卿,此事由你提出,就由你負責,為我大明選出第一屆武狀元!屆時,朕可要親自見一見,咱們大明的第一屆武狀元!”
“臣,必不負陛下所托!”
曹性鏗鏘應命,退入朝列中。
“陛下,臣有本啟奏!”
禮部尚書田疇,在曹性入列后,手持玉笏出列:“陛下,陳王使者楊弘,已向臣多次提出向我大明購買戰馬,故請陛下決斷!”
其實這事,趙云在稱帝前就聽田疇匯報過了。
如今,趙云不缺戰馬,去年滅掉南匈奴,就獲得了五萬戰馬和十多萬駑馬。
后來,出征鮮卑各部,打服草原諸部,在漠南召開漠南之盟,鮮卑十八部首領,你一千,我兩千,加起來向他進獻了近四萬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