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楊弘驚訝的是,成廉在如此嚴寒中竟只穿了這一件棉袍,卻不見絲毫寒意。
“成將軍不畏寒冷?”楊弘忍不住相問,眼睛卻盯著那件看似普通的棉袍。
成廉哈哈一笑,拍了拍胸脯:“全賴這軍大衣,是咱們陛下發明的,可能比楊鴻臚身上的羊皮氅還要暖和三分。”
聞言,楊弘手指不自覺地捻了捻自己的羊皮氅邊緣。這件在淮南堪稱奢侈的御寒衣物,此刻竟顯得如此笨重臃腫。
入城途中,楊弘注意到沿途站崗的北明士兵個個精神抖擻,身姿挺拔如松。
他們頭戴被稱為“雷鋒帽”的棉帽,身著與成廉相似的棉袍,手持長槍,槍尖在雪光中泛著冷芒。
更令楊弘心驚的是,這些士兵呼出的白氣節奏均勻,顯然都經過嚴格訓練,連呼吸都控制得恰到好處。
“北明軍紀,果然名不虛傳。”楊弘低聲感嘆。
成廉聞言,嘴角微揚:“楊鴻臚過獎了!”
城門處,徐晃已率親兵等候多時。這位北明鎮南將軍與成廉一樣,身著軍大衣,頭戴雷鋒帽。
見成廉一行到來,徐晃大步上前,威風凜凜。
“老成!可算把你盼來了!”
徐晃聲如洪鐘,一把抱住成廉,戰友之情溢于言表。
“想必,這位就是陳國的楊鴻臚吧?”
徐晃松開成廉,轉向楊弘,目光如電。
楊弘連忙行禮:“下官楊弘,見過徐將軍。”
徐晃上下打量楊弘一番,忽然笑道:“早聞淮南多才俊,楊鴻臚果然氣度不凡,走,府中已備好酒菜,為二位接風洗塵!”
……
鎮南將軍府內,炭火燒得正旺。楊弘脫下厚重的羊皮氅,頓覺輕松許多。
席間,徐晃與成廉推杯換盞,談笑風生,說的多是北明軍中趣事。
楊弘一邊應酬,一邊暗中觀察。
酒至半酣,成廉忽然問道:“公明,我從邯鄲出發時,聽兵部說兗西軍團已滿額了?”
徐晃聞言,臉上露出自豪之色:“正是!全托陛下洪福,如今兗西軍團八萬將士,個個精神抖擻,只待陛下一聲令下!”
“八萬?”
楊弘手中酒杯一顫,幾滴酒液灑在案上;他急忙掩飾道:“徐將軍治軍有方,令人欽佩。”
徐晃擺擺手:“非我之功。當初陛下在洛陽賑濟災民,活人無數。如今募兵令一下,河南百姓爭相投軍,兩個月就補足了兵員。”
楊弘心中盤算:一個兗西軍團就有八萬,而他聽說北明有七大軍團,如此算來,北明豈不是有五六十萬大軍?
而陳國經歷連年敗仗,如今只剩十余萬殘兵,戰斗力更是慘不忍睹。
“楊鴻臚似乎對我大明軍制很感興趣?”徐晃忽然問道,眼中精光閃爍。
楊弘心頭一緊,連忙道:“下官只是驚嘆大明軍容之盛。”
徐晃大笑:“明日我帶楊鴻臚去軍營一觀如何?”
楊弘拱手應下,心中卻有些忐忑,他不知道徐晃這是酒話,還是有意展露大明實力?
夜深席散,徐晃命人送楊弘去客房休息。
待楊弘走后,徐晃與成廉臉上的醉意頓時消散,二人對視一眼,默契地走向書房。
這時,成廉身后還跟著一名親兵裝束的男子,此人乃大明中書舍人徐庶,是此行隨成廉入淮南的參軍。
書房內,燭火搖曳,徐庶從貼身衣物中取出一封火漆密信,雙手呈給徐晃:“徐將軍,這是陛下密令。”
徐晃肅然,單膝跪地接過,小心拆開。
信上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卻讓這位久經沙場的宿將瞳孔微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