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小黑說,他之前抱起來過里面的一個相對小一些的雕像,感覺比外面差不多大小的石頭要重。
張偉猜測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因為這座小山上的石頭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樣,密度比較大。
第二就是里面藏的有東西。
當然,張偉更希望是第二種可能性。
像電影和小說里經常用的橋段,如果一個廟里藏著寶貝,很多都是藏在雕像里面。
尤其是雕像的身體和頭比較大,最適合藏東西。
所以張偉準備先把每個雕像的身體和頭部掃一遍,看看里面有什么東西。
如果這兩個地方里面沒有東西的話,那大概率雕像里就沒有什么東西了。
如果里面有東西,那根本就不用仔細看,粗略一掃就能知道了。
這么想著,張偉視線已經投入了門口一座雕像的肚子里。
這是一座坐著的雕像,腿和身子是連在一塊的。
視線剛一進入石頭,張偉立刻就感覺像進入了一間暗室一樣。
石頭斷面呈現出來的顏色是一種接近于黑色的深灰。
這跟石頭外面很不一樣。
畢竟表面接觸空氣,雖然在室內,但風化還是存在的。
風化加上灰塵,讓雕像以及整個山洞的表面都比里面看起來顏色要淺很多。
看到里面石頭的真正顏色,張偉心里立刻明白了一件事。
怪不得山洞里這么黑,除了沒有窗戶和門比較小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石頭天然的顏色就是黑色的。
即便是經過多年風化的表面沒有里面這么黑,但也比普通石頭顏色深不少。
顏色越深反光量越小,所以整個廟里的山洞空間看起來都黑的反常。
而且這種石頭不光顏色深,質地還非常細,偶爾有一些非常微小的氣孔。
但整體下來基本上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紋理。
“這種石頭是......”
張偉在腦中搜索起了關于這種石頭的信息。
作為采石場老板,他最近惡補了太多的關于各種石頭的知識,很快就想到了這是什么石頭。
“玄武巖!”
確定雕像的質地后,張偉暗暗心驚。
在常見的石頭中,玄武巖、石英巖和花崗巖,可以說是硬度前三。
再往下才是什么青石和大理石。
在古代,人們做雕像用的最多的石頭其實是青石。
因為沒那么硬,然后也非常耐風化和腐蝕,戶外存在個幾千年也不是什么難事。
其實就是花崗巖,雖然更硬更難雕刻,但這種石頭分布實在是太廣了。
按照雕刻里就地取材的定律,硬也得用。
至于石英巖和玄武巖,用的都比較少。
這跟它們的硬度太高,分布沒有上面兩種廣泛有關。
上面的這幾種石頭雕刻成的雕像都能戶外存在幾千年。
但幾千年和幾千年也不一樣。
就拿大理石和青石來說,雖然也能存在千年,但基本上這么長時間下來都已經面目全非,千瘡百孔了。
反觀玄武巖,花崗巖和石英巖,在沒有人為破壞的情況下,就算幾千年下來也能保存的相對完整。
“怪不得這里面的雕像還保存的這么好,原來是因為玄武巖。”
這是在室內而且玄武巖非常耐腐蝕,所以石頭雕像除了眼睛鼻子有些模糊,顏色相比里面有些淺以外。
沒有別的任何損壞。
這就好辦了,玄武巖接近黑色,剛好可以作為背景色。
里面如果藏的有什么東西,只要不是深色的,都能很好的分辨。
想到這張偉進一步加快了透視的速度。
“肚子、胸腔、頭,沒有。”
“肚子、胸腔、頭,沒有”
“大腿、肚子、胸腔、頭,沒有。”
“......”
張偉以每一座雕像不超過兩分鐘的速度快速掃描著。
坐著的雕像只用從下往上看到頭就行了。
如果是站著的則需要從比較粗壯的大腿處往上看。
大大小小十七座雕像,小的不到兩分鐘,中大的三分鐘左右,特別大的不到五分鐘。
就這樣整個雕像探查下來,就這樣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部探查完了。
速度快就意味著一件事,那就是一無所獲。
要不然哪怕是在雕像里面發現一個尿罐子他肯定也得研究半天,不可能這么快。
畢竟對古人來說的尿罐子,放到今天來說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古董。